风景是一个地方的名片,绿色是风景的底色,而对于神东来说,生态是神东的身份证,执黑先行,守绿而生。经过三十多年的奔跑,神东已经完成它华丽的转身。风景已经成为检验神东经济文化的重要标识,成就了神东的幸福指数和社会发展。
“三十里鸣沙,二十里的水,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曾是“神东”这块土地上人们挥之不去的记忆。从寒光凝皂甲,铁马啸朔风的“不毛之地”到丹心播绿,赤胆描红的“大漠新城”,绿水青山已经成为神东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打歌。
2019年8月23日,随“作家看神东”采风团走进神东,盘桓几日,绿意葱葱,生态人文,触动着每一个神经。
一条河 一座城
乌兰木伦河,蒙语意为红色的河。乌兰木伦河,黄河支流窟野河上源。发源于内蒙古南部伊克昭盟沙漠地区,陕西境内河长36.5公里,流域面积770平方公里。沿着窟野河溯流而上,直至她的上游乌兰木伦河,不到三百公里的狭长地带蕴藏着得天独厚的能源宝库,特大型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神东煤炭集团就坐落在此。
乌兰木伦河,像一条绿色的丝带,将神东矿区一分为二,左岸是记忆,右岸是铭记,乌兰木伦河真称得神东的“母亲之河”,滋养着两岸10多万居民,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现代城市的元素和标志这里是应有尽有,有颇具现代感的吊桥,现在每天都有上万人从吊桥上往返通行。除了这座吊桥,在河道上还有修七座橡胶坝,形成2000多亩的城中河,400多米宽的河水穿城而过。河水如镜面倒映着城市的繁华,绿树葱葱、花繁叶茂,建筑、景点、桥梁等,不断向外扩张蔓延着,乌兰木伦河两岸到处充满着神东特有的文化和高雅。
神东是一座新的移民城市,有辣的甜的咸的家乡的味道,有细的粗的浓的家乡的口音。怀念一座城市,不外乎在这里生活过打拼过,成功过失败过,爱过或者恨过,从而无法忘记那种独一无二的气息。这种气息包含了深入骨子里又无法道于旁人的世情民俗,这种气息就在一盘风味小吃里,在一碗热腾腾的面条里,热气里升腾的是一种深埋心底的情绪。
如果你到神东来,一碗热腾腾的羊肉面,或者一碗拉面,你一定要尝尝。看似简单的一碗面里,有不同的揉面手法和地方风味呈现出神东独特的味道。在这里方言俚语听着也熨帖,一些熟悉不熟悉的,一些疑惑和生疏,这种似曾相识的精气神。乡愁在这里已不仅仅只是一些文人文章的题目,也成了生态神东的生动写照。
神东因乌兰木伦河而生动,人们因乌兰木伦河而感动。
“公园就在家门口!”夏日清晨,露水滴答,鸟语蝉鸣,经过一夜的沉寂之后,乌兰木伦河两岸又重新沸腾起来,人们或跑步锻炼,打拳练剑,或引吭高歌,放松身心。片片绿荫林中,随处可见前来锻炼的市民,呈现出一幅和谐的人与自然共生画卷。
乌兰木伦河是神东的摇篮,它流淌着神东人的灵魂,沉淀着神东矿区的历史与文化。神东开发建设初期,这里是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一年四季风沙肆虐;进入新时代,这里成为以“生态矿区、绿色矿井、清洁煤炭”为特征的新型煤炭生产基地。“父亲最早来矿区时住的是临时搭的简易房子,后来慢慢条件改善,住进了大柳塔小区的房子,前两年我又买了新的楼房,有120多平米,看着小区的绿化环境,他时常感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这确实和他们当初的生活条件没法比”。一位80后的大柳塔煤矿煤二代说起往昔。
神东人从开发之初的艰苦奋斗,到不断实现每年一个千万吨跨越的宏伟奋斗目标。在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指导下,乌兰木伦河则是见证和信念的象征。
“青青山郁郁葱葱,乌兰木伦河水清,还是当年那酒香,浓银碗里盛着崭新的事情,建筑酷似艺术品,天人合一好环境,这不是奇妙一座城,这分明是传说中的仙境。”歌手齐峰用他那最纯最浓的歌声带我们进入神东新境界。
乌兰木伦河两岸的神东人正用它奋发图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敢向世界巅峰挑战的创业精神。和乌兰木伦河一起律动不息、奔涌不止,融入母亲河—黄河,融入波澜壮阔的长江,融入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海,以举世瞩目的姿态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
神东的绿色底盘
大漠苍苍的沟沟壑壑,跋涉了几万年,终于停靠在神东三十年的绿水青山路上。如果你到神东来,这里建成每一条路,每一条沟,每一处主题公园当中,都能讲出神东人自己的故事。
你有身份证不见得有身份,你有名字不见得有名气,神东是既有身份又有名气。多年来,神东人不遗余力地整治荒漠、沉陷区,治理面积达309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从开发建设初期的3%—11%提高到60%以上,生态治理资金累计投入达17亿元,不仅在荒漠化地区建成一片绿洲,而且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在,神东上湾、哈拉沟等6座煤矿被命名为国家级“绿色矿山”;保德煤矿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大柳塔煤矿被评为陕西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017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地面净水零入井,地下污水零升井。神东已建成的39个污水处理厂中,布尔台煤矿、寸草塔煤矿等6个矿井及3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了井下、地面灌溉设施,建成总灌溉面积1967公顷,灌溉能力达37000吨/天。
耕耘与收获的自然逻辑在神东得到极致的运用,惊喜与变化悄然出现在人们的视角当中。
从地下数百米排出的黑色矿井污水,源源不断流进净化设备,经多重处理后变成了环保可用的中水,被用于道路煤场降尘、绿化喷灌……矿山变青山、矿区变景区正在神东成为现实,实现采煤洼地变良田池泽,属地农民变产业工人,有效助推了企业转型发展与地方群众脱贫致富双赢共进,彰显着“挖出乌金、还回绿金”的国企责任担当。
每一代神东人,都努力在这片土地上寻找沙漠和绿洲的最大公约数,保证生态和谐。曾经,神东900多平方公里的井田面积,70%的沙漠化土地、30%的沟壑水土流失区,沙化面积以0.5%的速度增长扩大。如今,在面积达330平方公里的“绿色工作面”中,植被覆盖率60%以上,神东矿区小草野花、沙棘沙柳、松柏绿林撑起地上0.5米、3.5米、8.8米的“绿高”。植物种由原来的16种增加到目前的近100种,微生物和动物种群数量也大幅增加,矿区风沙天数由25天以上减少为3天至5天。
这是一条可以称为“生态”的路,在自然状态下呈现的生态—这是神东可预见的未来。这样的未来能给社会带来一种记忆,接上地气。然而我们很清楚,几十年的磨砺,神东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神东矿区始终坚持开发与治理并重原则,创建“三期三圈”水土保持生态防治模式,构建了清洁环保示范矿井,打造出水土生态资源永续利用的煤炭基地,绿色生命、绿色希望在精心抚育中持续扩张、蔓延。
在中国森林分布图上,相对于全国2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来说,神东的3433公顷生态建设成就显得有些微小,但在中国沙漠化分布图上,这一点绿色,却显得弥足珍贵。
眼下,神东人正在进行实施微生物复垦的项目,绘矿山和谐之锦卷,调碧水活力之丹青。从复绿过渡到生态功能修复,建设永续利用的生态系统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系统,让昔日的“敖包沙梁”披上了“绿色衣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黄瘦” 。清晨,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阳光洒在神东大地上,一幅壮美的画卷徐徐展开:青翠相接、鲜花满园、果树环绕……
“杏树开花、成熟的时候,许多附近居民都来上山来游玩照相,平常周末也有不少人来这里逛。”在神东大柳塔煤矿的采煤沉陷区,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棘林便跃入眼帘,水保、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景观林带,这个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工程”,成为外来游客和摄影师的最爱,流连其间,人们在神东生态建设精巧布局中体验着这一方绿色版图的魅力。
站在矿区西山的观景台一眼望去,绵延100公里的地带被绿色尽染,漫山遍野的生机景象,道路两边灌木枝桠刚刚舒展,深深浅浅的绿色铺成一片,春天的味道很浓。
荒原沙丘作证,绿水青山留凭。历史给了神东30多年时间,如今即将踏入不惑之年的神东,还给你一片青山、绿水、蓝天。这是神东厚待生命的炽热的温度,这是神东敬畏自然最好的答卷。神东,大漠伊甸园,这样的生态,这样的世界,这样的神东,咋不让人留恋。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