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明代“理学名儒”孙应鳌的交游与黔中王门的建构浅析

2023-02-10 22:27:43 作者:堂吉诃德的骑士 来源:百家号

孙应鳌,字山甫,号淮海,谥文恭,贵州清平(今凯里市炉山镇)人,祖籍江苏如皋。进士出身,历任户、刑二科给事中,江西按察司佥事、参议,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右参政,湖广布政使,郧阳巡抚,大理寺卿,国子监祭酒,南京工部尚书等职。

一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官北京、江西、陕西、四川和湖广等地,足迹遍布当时的近半个中国。

所到之处,内树风教,外振纪纲。任官之余,广交天下学者,大倡阳明心学,著书立说,奖掖后进,故江右王门学者胡直曾将其与耿定向、赵大洲、罗洪先等人并称为“理学名儒”。

一、孙应鳌的学术渊源

孙应鳌出身于三代儒学世家,为当地望族。在祖父孙重和父亲孙衣的精心培育下,从小极为聪慧,年仅九岁在入私塾前即能读书作文。

嘉靖十五年,十岁的应鳌入私塾读书,拜郡中名儒周慎轩为师。应鳌随周慎轩从学六年,为日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儒学基础,师生二人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嘉靖四十二年,应鳌就任四川右参政前,曾返乡祭拜师墓,并作《祭周慎轩先生文》。深情地回顾了与蒙师举烛夜读的场景,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嘉靖二十年,因周慎轩遘疾,应鳌无奈辍学归家。次年,应鳌随父亲来到云南保山县。其父孙衣人品高尚正直,淡泊名利,不为权贵所左右,名重乡里。

父亲的人品学问,在幼年的应鳌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应鳌在随父学习的两年中,尽得其父易学真传,为隆庆二年《淮海易谭》四卷的撰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嘉靖二十三年,应鳌由云南返乡准备来年举行的乡试。此年,王阳明入门弟子徐樾以提学副使督学贵州。徐樾少时即从王阳明学习良知之学,与夏言才名相当。

继而三次受学于王艮门下,对王艮之学得之最深。王艮逝世前曾授徐樾以“大成之学”,故黄宗羲《明儒学案》将之列于泰州王门,与颜钧、罗汝芳、何心隐并称为泰州王门“四大金刚”。

徐樾在贵州任提学副使期间,率先垂范,以振兴地方文教为己任,摒弃传统夷夏之辨的世俗观念和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亲自登坛讲学,积极传播阳明心学。

嘉靖二十四年,应鳌在选拔考试中出类拔萃,其才情折服了徐樾,徐樾预测其必定会在来年的乡试大考中夺魁,遂将应鳌收入门下,把自己平日所得阳明、心斋之学传于应鳌,将其接引入阳明心学的殿堂,成为阳明再传弟子。次年,应鳌果然以《礼经》得中乡试第一名。

嘉靖二十九年,徐樾升为云南布政使,在平定云南元江府土著那鉴的叛乱中,受诈兵败被溺死元江中,应鳌闻此噩,心中极为悲痛,泣血作《公无渡河哭波石先生》诗以悼念其师。

事隔多年以后,应鳌仍对徐樾的知遇和提携之恩念念不忘,足见其深厚的师生情谊。

由此可见,深厚的家学渊源、少年时代的勤奋好学以及阳明心学的陶冶熏陶,对孙应鳌一生的学术经历和为政生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孙应鳌的交游经历

1.读书中秘时期

孙应鳌考中进士后,与同科二十八名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继续学习二年,备内阁选用。在此期间,主要结识了徐阶、陈梅山、蒋信、陈珊等人。

因出任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会试的总裁官,为时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徐阶,按当时的传统,徐阶当为孙应鳌的馆师,二人为师生关系。徐阶非常欣赏应鳌的人品和才华,常以国士目之。

2.初入仕途时期

散馆之后,徐阶欲留之于史局,因奸相严嵩的阻挠而未果。

应鳌在翰林院学习期间,徐阶在京师举办了八次灵济宫会讲,请江右王门聂豹、欧阳德及浙中王门程文德等著名学者轮流主讲,一时轰动朝野,使全国“学徒云集,至千人……为自来未有之盛”。

面对如此宏大的学术盛宴,刚刚考中进士的孙应鳌自然不会错过这大好的学习机会,大师荟萃的讲会,使其眼界大开,受益匪浅,逐渐确立了终身的学术旨趣。

陈梅山在本科会试中,以工部郎中的身份担任主考官,故孙应鳌以座师事之。他对陈梅山的学问、品德和志向深表折服。

孙应鳌与楚中王门代表人物蒋信也有非常深厚的交谊,应鳌之学得力于蒋信者居多。蒋信曾于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二年冬任贵州提学副使,在此期间,孙应鳌尚在私塾从周慎轩学习,后又随父至云南保山县任,所以无缘与蒋信结识。

嘉靖二十二年,蒋信即辞官回乡,在桃花冈建精舍授徒讲学,声名大盛。

三十二年,孙应鳌在京读书中秘时,因仰慕蒋信的学问,曾专门赴桃冈拜蒋信为师,开始与其交往。

嘉靖三十五年,两人始交于北京,是年应鳌任刑科右给事中。次年出任江西,二人从此分别。三年后,应鳌任满回京述职,途经衡山,顺道看望时任衡山县令的叔父孙褒,孙褒与赋闲在家的游行野过从甚密。

孙应鳌到达衡山时,正值游行野寿辰,孙褒命应鳌作《贺衡州郡公游行野诞辰叙》,文中表达了对友人的相思之情,并对游行野的学问道德予以高度肯定。

3.出补江西时期

嘉靖三十六年,孙应鳌因事忤逆权相严嵩,不为所用,出补江西按察佥事,次年迁江西参议。在江西任职的四年中,与浙中王门王宗沐,江右王门罗洪先、胡直以及明“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等人交往甚密。

应鳌任江西按察佥事时,王宗沐任江西督学使,二人始交于九江。次年,应鳌迁江西参议,王宗沐改任江西布政使。二人过往甚密,政暇之余,经常在一起赏菊,交流种菊之法和学习心得,应鳌曾作《菊记》一文以记其事。

孙应鳌在江西任职期间,罗洪先或四处讲学,或以病谢客,屏居止止所中,故应鳌无缘而谒问学,二人的交往仅限于书信往来。

应鳌学有所疑就向罗洪先请教,罗洪先曾回复有《答孙淮海少参》一书。罗洪先时有新作即寄与应鳌,互相讨论。

受罗洪先主静思想的影响,应鳌曾两次辞官归里,授徒讲学,虽曾三次被授以国子监祭酒、刑部右侍郎和南京工部尚书等高官,均被应鳌婉言谢绝,以致给人落下“屡起不仕,无人臣礼”的口实。

孙应鳌与胡直为莫逆之交。嘉靖三十六年,应鳌出任江西,胡直任湖广佥事,二人相识于江西,五年后又一起任官于四川,经常在一起讨论心学,相知甚笃。

十年的相互交往,使二人志同道合,情同手足。此次重聚于四川,使得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耿定向都感到羡慕和慰藉,分别致书表示祝贺。二人在心学的殿堂里尽情遨游,相得益彰。

自嘉靖三十六年初识,至万历十二年应鳌去世,二人交往时间长达二十八年之久。

应鳌与明“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的结识应始于京城,嘉靖三十四年,吴国伦为兵科给事中,应鳌为户科给事中,二人为同僚。

同年,吴国伦因得罪严嵩而被贬为江西按察司知事,两年后,应鳌也因同样的原因被贬为江西按察佥事,相同的遭遇使二人再次相晤于江西九江,感慨之余,应鳌作《九江晤吴明卿》记其事。后应鳌调任陕西提学副使,吴国伦调任河南归德知县,二人从此分道扬镳。

隆庆六年,吴国伦任贵州提学副使,此时应鳌正辞官家居,吴国伦专门从贵阳前往清平会见老友,却无缘会面。不几日,再次前往又不得见,无奈之下,只得作《凤山之约》以表遗憾之情。

时过不久,吴国伦三顾茅庐,终于得以在山甫书院与好友相见。分别十年后得以重逢于贵州,二人异常兴奋,应鳌曾作《喜接明卿》诗记其事。

万历二年,吴国伦改任南京参政,二人从此别过,但彼此书信来往不断。二人一有新作,立即寄与对方共赏。

一年后,应鳌升任国子监祭酒,不久即以病引告卸任,后屡征不起。吴国伦作《怀孙祭酒山甫诗》,对好友在学术和政事方面取得的成绩引以为傲,同时也为其过早辞官而感到遗憾。

4.督学关中时期

嘉靖四十年,孙应鳌迁任陕西提学副使,督学关中期间,主要与泰州王门耿定向、江右王门邹守益父子以及温纯、乔世宁等人交往。

应鳌曾与耿定向讨论为师之道,认为荀子的“四师”之学,虽为“大醇之音”,却“似矣而未尽者”。

孙应鳌却另辟蹊径,以所得阳明心学来理解孔子“温故知新”之义,并将孔子“温故知新”作为“万世师道之准,师道之极则”。

他在突破以往传统学者将所闻所得作为“温故知新”的解释范式后,从道德的维度,独创性地用阳明心学将其解释为人心中的生机生生不息,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认为教师教学的重心不仅仅是传输知识,更重要的应在于塑造学生的德行。

从学问和辈份上说,江右王门邹守益应是应鳌的前辈,故应鳌对其推崇备至。在其《四书近语》中曾多次引用东廓之说。

可见,邹守益对于曾点童冠咏归之乐和颜回箪瓢陋巷之乐的理解,应鳌是非常赞同和向往的。可惜邹守益在应鳌三十六岁时就去世了,故无缘向其当面请教。

但应鳌与邹守益之子颖泉交往颇深。二人虽未曾谋面,但相同的志趣使他们二人相知相重,互相勉励,经常保持着较为频繁的书信往来。

应鳌在任职陕西期间,实意作人,身先为范,为陕西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尽心尽职。他在西安创建正学书院并亲任主讲,培养的著名弟子有温纯、李发等人。

5.参政蜀中时期

嘉靖四十二年,孙应鳌晋升为四川右参政。次年,移镇剑南,访南充任瀚。

嘉靖十八年,年仅四十岁的任瀚因不满朝廷时弊,厌倦官场生涯而毅然辞官归家。应鳌久慕其才品,至是始得面谒问学,并出示其南游以后所作诸体诗五百余首,请任瀚为其作序,任瀚欣然应允。

在序中,任瀚将应鳌与南朝著名诗人鲍照、谢灵运,明朝诗人李梦阳、何仲默、张含、高子业、顾华玉等埒相观,评价甚高,足以体现出任瀚对应鳌才学的高度欣赏。

同时,任瀚以长老的姿态提醒应鳌切不可锋芒毕露,投机取巧,体现出了一个长者对后学者的极力提携和谆谆教诲之意。

三、孙应鳌对黔中王门学派的建构

1.矢志不渝地践履阳明心学

孙应鳌自从被徐樾接引入阳明心学的殿堂以来,无论是为学,还是为政,无不严格遵循王阳明“良知”本旨,积极践履阳明心学。

在为学方面,除上述与耿定向论为师之道、与胡直论理一分殊以外,应鳌以心学为本的为学道路还体现在对《易经》的解释上。

其《淮海易谭》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独辟蹊径,用以心学释《易》和以《易》证心学的方法,形成了其独特的一以贯之的易学体系。

与别的易学派别不同,孙应鳌认为,易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而天地万物之理即存在于人心之中,所以易理即人心,《周易》即存心明理之书。

孙应鳌一改前人研究《周易》的目的主要在于释经的传统,而是凭借《周易》来阐释阳明心学。他认为,即理即人心,八个经卦的卦鐩以及六十四卦的排列,都可以假借发挥以阐释心学。

以此为原则,他解释了六十四卦爻辞以及《象》《彖》《文言》《系辞》四传,为学路向已经由经学转向理学,建立起了贵州心学派的易学体系。应鳌还将平日所学自觉运用到为政实践当中。

嘉靖三十六年,年仅31岁的应鳌初任江西按察司佥事。因嘉靖帝迷恋长生不老之道,无暇顾及朝政,致使大权旁落,奸相严嵩结党营私,残害忠良,全国民众怨声载道,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江西民众也群起响应。

孙应鳌将所学运用于地方治理之中,以儒家仁义之道为治道之本,尽心抚治,使得所辖郡县安然无事,任事之初即表现出超群的治理能力。

后九江有三百人被误认为贼党而被捕,应鳌为之奔走呼号,设法为其开释,终于使得他们免于刑罚之苦。

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二年,应鳌在督学关中期间,实意作人,身先为范。曾创建正学书院并亲任主讲,教导士子为学由经义出发。

通过“慎独”“默识”功夫,以达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最后落实于为官之用,教学内容有体有用,教学步骤循序渐进,在当地引起极大的轰动。

2.积极参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

明代中叶,随着程朱理学的逐渐僵化,王阳明创立的良知学说异军突起,众多弟子为阐释和弘扬阳明心学,在各地兴建书院讲学,使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阳明心学为中心的学术共同体。

王阳明去世后,整个心学体系逐渐分化,产生了不同的流派,黄宗羲《明儒学案》将其分为七个地域性学术共同体。

孙应鳌通过与这些不同流派的学者交游,吸收各派的学术精华,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也扩大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

辞官归乡后,与黔中同道中人马廷锡、蒋见岳及李渭等人共同探讨王学,并在家乡兴建书院,授徒讲学,将阳明心学传播至贵州的穷乡僻壤,使得贵州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术共同体———黔中王门最终形成。

马廷锡,字朝宠,号心庵,贵州宣慰司人。应鳌与马廷锡曾同在桃冈蒋信门下求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嘉靖三十八年蒋信去世时,二人同赴桃冈吊唁,此后马廷锡回贵阳继续讲学,应鳌则四处为官,中间有十年时间无缘相见,但两人的感情却仍然非常深挚。

隆庆三年,应鳌因座师徐阶罢职受到牵连,遭蜚语诬陷,首次以病辞官归里。当时马廷锡正应邀在贵阳主讲阳明书院,二人得以经常相互往来,深入切磋心学,并结为性命之交。

万历五年,应鳌再次辞官乡居,整日优游于林泉山寺之间,静坐其中,过着十分悠闲的隐居生活。

马廷锡得闻后,对应鳌表达了欲赴清平与其同隐的心愿,应鳌曾作《闻心庵欲来同隐》诗记其事。诗中表达了与马廷锡志同道合、安贫乐道的志趣。

蒋见岳与应鳌为同乡里人,名世魁,字道陵。自少即能吟诗作文,才华俊逸,以诗名享誉于当时。他坚信凭自己的才学定能在科举场上有所建树,不料却十举而不中。

除诗学外,见岳还潜心理学,最初与应鳌、蒋廷锡等人一道赴桃冈拜蒋信为师,知万物一体为圣门宗旨。后又拜谒湛若水,登峋嵝、罗浮诸山,俯睇六合,襟抱洞开。

嘉靖四十年,应鳌在赴任陕西提学副使前,曾归觐清平,在家乡有过短暂的停留,此年正值见岳最后一次参加乡试落榜。

二人见面后,见岳出示其诗集《下第稿》,应鳌见“其思结,其情苦,其格律壮而悲”,不禁发出“见岳子昔固有闻于道,岂应厄穷遂戚戚于此”的感慨,为好友的不幸遭遇而鸣不平。

二人相与谈论至夜半始别去。后应鳌将诗集带至任上,为加评语后付梓刊刻,并将诗集易名为《初志稿》。

后见岳应岁荐,授同州训导。几年后,辞官归乡玩《易》治书,借宅以居,冬夏一褐,绝无病容。

隆庆三年,应鳌归乡后,与见岳一起优游山水,吟诗论学,应鳌《学孔精舍诗钞》中有相当数量的诗文记二人交往盛况。

李渭,字湜之,号同野,思南府城内人,嘉靖十三年举人。历官四川华阳县知县、安徽和州知州、广州高州府同知,后升应天府南户部郎,出任广东韶州府知府,晋升为广东提学副使,官至云南左参政。

万历六年,李渭告老还乡,在家乡为仁堂、点易洞开坛讲学,使阳明心学得以传播至黔东北土家族地区。相同的学术追求,使得李渭、马廷锡、孙应鳌三人经常往来论学,相互品题,共同提高,最终成为黔中王门三大代表人物。

他们不仅传承了阳明心学思想,还不断地在理论上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发展了阳明心学,并将自身的所学所得推向全国学术舞台,为黔中王门学派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中,应鳌除了潜心研究阳明心学的理论体系外,还通过授徒讲学的方式积极传播阳明心学,不断扩大学术共同体的范围。

孙应鳌一生中曾两度归乡讲学,第一次是隆庆三年,第二次是万历五年。隆庆三年,应鳌回乡后,在清平故居附近修建平旦草堂,一边勤奋读书,一边授徒讲学。后因从学者日众,非平旦草堂所能容纳,于是又在清平境内伟拔山麓修建学孔书院。

此次归乡时间只有短短四年时间,万历元年又起官佥都御史,再抚郧阳。万历五年,孙应鳌在国子监祭酒任上以病辞官,回乡创建学孔精舍讲学,一直延续至万历十二年去世止。

在此期间,其所授学生中有史可查的有邵元善、王炯、孙世祯、清平“三甫”等人。

四、总结

综观孙应鳌一生的交游经历和学思历程,大致可以看作明代学人交游的一个缩影,正是在与名儒硕学的广泛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思想精华并融会贯通,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并促成了地域学术共同体———黔中王门学派的最终形成。

来源:堂吉诃德的骑士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