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教育帮扶是最动人的篇章。年过半百的广州市花都区教师申瑞琼,以三十年教龄为底色,用一年半的贵州支教实践,在黔中大地上书写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这位华南师范大学1995届毕业生,毅然响应国家东西部协作号召,于2024年2月奔赴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开启了一段跨越千里的教育征程。
三尺讲台守初心
初到关岭综合性高中,申瑞琼便展现出资深教师的教育智慧。面对当地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她创新采用“三维赋能”工作法,实施“1+N”师带徒计划培养青年教师。短短三个月,她带领的语文教研组便有3名教师在县级教学竞赛中获奖。2024年11月,她指导的学生团队在安顺市青少年语言艺术大赛中首获三等奖,实现了该校在该赛事奖项零的突破。
作为广州“组团式”教育帮扶队核心成员,申瑞琼既当教学先锋又做协调纽带。她建立帮扶工作台账管理系统,累计整理教学数据127组,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8份,协调穗安两地开展线上联合教研6次。因帮扶成效显著,2024年先后荣获“穗安协作优秀教师”“关岭自治县优秀支教教师”等称号。面对荣誉,她总是说:“教育帮扶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成长。”
翻山越岭送希望
关岭山区70%的留守未成年现状深深触动着申瑞琼。她利用周末时间走访了23个村寨的37户家庭经济收入相对滞后家庭,最远的一次家访,单程就要驱车3小时再徒步1小时。在永宁镇,了解到高三学生小杨因家庭变故面临辍学,她当即决定每月资助500元直至毕业,并表示,如果该生上大学,会联系广东爱心组织帮助他完成大学学业。这样的故事在申瑞琼的支教岁月里不断上演:累计捐资3万元设立奖学金,联系广东狮子会筹集6万元助学金,使50名家庭经济收入相对滞后学子得以继续学业。
“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孩子的未来。”申瑞琼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受助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进展。她创新建立“成长档案追踪机制”,不仅提供经济援助,还通过定期通信、学业指导等方式持续关注学生发展。这种“资金+情感+学业”的全方位帮扶模式,已成为当地教育帮扶的典范。
山海相连促振兴
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申瑞琼化身“关岭农产品推广大使”。她深入调研当地农业产业,自费购买2万余元农产品分赠家乡亲友,带动广州等地消费者以购代捐。通过搭建“支教老师带货”微信群、联系广州商家等方式,一年内促成关岭牛肉、花江狗肉、断桥青椒河鱼、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外销超10万元。更令人感动的是,她将国家发放的4.8万元支教补贴全部拿出来,用于资助学生和支援乡村建设。
“支教不是浪漫的旅行,而是沉甸甸的责任。”申瑞琼始终牢记出征时的誓言。在关岭的540多个日夜里,她错过了母亲八十寿辰,却见证了山区孩子眼中的渴望;她放下了广州舒适的生活,却扛起了教育帮扶的重担。如今,已延期支教半年的她正着手培养当地教学骨干,她说:“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这才是帮扶的真正意义。”
从广州花都到安顺关岭,申瑞琼用知识浇灌希望,以爱心温暖寒门,让教育之光照亮了关岭学子的前行之路。她的故事,不仅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教育情怀,也展现了东西部协作战略下的教育担当。正如她在支教日记中所写:“山海虽远,教育无界;千里追梦,初心永驻。”(邹鹏)
责编:王琪
分享: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