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的晨曦中,中央民族大学的社会实践团队与当地牧民围坐在牦牛毡房里,共同开启了一天的学习与交流。藏族老阿妈双手捧着热气腾腾的酥油茶,热情地招待着每一位大学生。大学生们则以知识为礼,为牧民们讲解电商运营技巧,助力当地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汉族学生专注地记录着唐卡绘制的古老口诀,传承和保护着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技艺。这样的场景,正在当代中国高校的各类社会实践中不断上演,大学生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壮丽山河,用行动编织着民族团结的经纬线,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社会实践正在成为打破民族隔阂的破冰船。去年暑期,西南交通大学"石榴籽"实践团深入凉山彝区,发现当地花椒产业因信息闭塞陷入滞销困境。面对这一难题,团队中的彝族学生阿依与汉族同学周明共同设计出“双语直播”方案。他们白天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详细记录花椒的种植过程、品质特点,为每户农户建立起详尽的产品档案;晚上则利用抖音平台,用彝汉双语生动地讲述花椒种植的故事,展示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购买。在短短三个月内,该方案帮助当地27个村寨实现销售额突破800万元。这段经历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经济协作远比口号宣传更能促进民族情感交融,实实在在的帮扶行动能够有效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信任与团结,为民族团结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为民族交流搭建了立体平台。走进云南大学的民族服饰工作坊,会看到白族扎染与苗族银饰在设计中碰撞出时尚火花。艺术设计专业的李瑶同学带领着一支跨民族创作小组,他们以创新的思维将纳西族的东巴文字转化为现代视觉符号,设计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这些作品不仅在纽约时装周上大放异彩,更让参与项目的各族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这种以文化创造为纽带的互动,使民族团结教育摆脱了刻板的说教模式,让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志愿服务在细微处培育着共同体意识。天津医科大学“健康丝路”医疗队,秉持着医者仁心的精神,连续七年奔赴新疆开展义诊活动。在这过程中,维吾尔族学生热娜古丽发明的“诊疗手语图册”,巧妙地解决了语言沟通的难题,让医疗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温暖了无数患者的心。与此同时,在青海牧区支教的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创新性地推行“结对学习”模式:蒙古族学生向汉族同伴传授摔跤技巧,强健体魄、传承文化;汉族学生则耐心辅导数理课程,助力学业进步。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实则蕴含着强大的力量,正潜移默化地构建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厚情感联结,为民族团结的宏伟画卷添上温暖而细腻的一笔。
今年,广州大学城举行的民族文化嘉年华上,来自56个民族的学生共同完成了百米长卷《中华民族风情图》。这幅耗时半年创作的作品,不仅呈现了各民族文化符号,更记录了创作者们在采风途中相互帮携的温暖故事。当壮族学生背着崴脚的哈萨克族同伴翻越天山垭口,当回族同学为熬夜作画的藏族伙伴送去盖饭,这些点滴细节都在诠释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
当代大学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创新的实践智慧,积极书写民族团结的新篇章。他们不再局限于表层的文化交流,而是深入探索经济协作、文化创新、教育互助等多元路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各民族的理解与认同。这种知行合一的探索,不仅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更是新时代青年对国家召唤的响亮回应,彰显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与时代使命。(朱志博)
分享: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