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新闻

“凤羽水乡”的兴茶传奇

2024-04-13 17:17:52 作者:刘莹 向淳 袁鹏 肖布奎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莹 向淳 袁鹏 肖布奎

  水如银链环山绕,林木葱葱映碧波。三都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地处月亮山腹地,被人们称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距都匀毛尖核心产区仅50余公里。

  户籍人口5460人,常住人口超5800人,三都自治县大河镇和平村,一个藏在苗岭深处的偏远山村,因茶产业的兴起,不仅拓宽了本地村民的就业创业路,还常年吸引1000多外来人口到村里打工。

  现有投产茶园2.3万亩,人均4.2亩,茶企总量达55家,总产值1.23亿元,实现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和平村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是三都自治县“以茶为重”所取得的发展成果,也是近年来贵州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动实践。

  一花引来万花开。2023年,三都茶园面积达10.84万亩,茶产量4182吨,总产值6.84亿元,一篇兴茶富民的“新三都赋”,正在秀美的“凤羽水乡”谱写。

  苗岭深处藏着“绿色银行”

  春风十里茶飘香,三月茶山采茶忙。

  3月28日早晨,和平村云雾缭绕的茶山上,上千采茶工穿行在翠绿的茶垅间。

  航拍三都九阡镇水梅村白茶基地采茶情景。

  “这些采茶工来自周边非茶区,他们和茶农长期合作联系,3月初到来,要到11月底才回去,茶农管吃管住。”和平村党委书记廖元均介绍,这段时间的春茶茶青价格高,有些采茶工不仅白天起早贪黑,晚上还戴着头灯采。

  下午5时许,太阳落山,和平村茶青交易市场热闹非凡,38个摊位人群拥挤,过秤、定级、扫码付款、堆放茶青……茶商们忙个不停,茶农们满脸喜悦。

  晚上7点多钟,茶青交易接近尾声,记者随茶商来到茶叶加工厂。

  贵州天诚香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姚天诚把我们带进直播间。“把直播间搬进茶叶加工车间,炒制茶叶的真实场景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下单。近20天来,每天线上都卖出10万元以上的新茶。”姚天诚说。

  从事茶叶生意20多年的外地茶商姚天诚,早在2012年就来和平村收购茶叶。2019年以后,他在和平村办起茶叶加工厂,随后组建了电商团队。2023年,他的公司创造的产值超过2000万元。

  像贵州天诚香茶业有限公司一样忙碌的茶企,在和平村还有55家,其中有53家为本地能人兴办。

  盯住茶叶“土特产”,产业富民步步高。和平村茶产业发展壮大,凝聚了几代人几十年的接续奋斗。

  和平村党群服务中心和热闹的茶青交易市场连在一起。

  和平村海拔在820米到1636米之间,是三都海拔较高的行政村之一,这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适宜种茶,但过去并不产茶。1972年,为了扩大都匀毛尖的种植面积,三都自治县商业局派来的驻村工作队动员群众种茶,从“都匀毛尖”原产地引进茶苗。当时的和平、江叶、中江、凉山4个小村各种下200多亩。

  20世纪80年代初,茶园分到了各家各户,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动员下,和平村种茶面积扩展了上千亩。2003年开始,西部大开发加速“东茶西进”进程,在政策扶持的推动下,和平村茶园陡增万余亩,扩展到1.5万亩。

  2014年,贵州实施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黔南依托“都匀毛尖区域公共品牌”,大力发展茶产业,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受益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各项惠民政策,和平村茶园滚雪球式增加上万亩,老茶园也得到了改造,产加销体系逐步完善,成为现在的茶叶专业村。

  茶香浸润,连绵茶山像一座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让村民们日子红红火火,还撬动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40多万元的收入。

  和美村庄亮起“兴茶灯塔”

  初到和平村采访,记者就感觉到这个村党组织基层战斗堡垒的“不寻常”:该村的党组织称为“村党委”。原来,该村在2016年并村组建时,由和平、江叶、中江、凉山等4个小村合并而成,党员超过100名,具备组建村党委的条件。

  和平村茶农销售茶青。

  茶香袭人,茶兴民富。茶产业的丰硕成果,是和平村村党委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夯实战斗堡垒,让党员当好兴茶富民“领头雁”的实践行动。

  廖元均说:“和平村的党员为什么这么多,是战斗堡垒的吸引力一直很强。茶产业发展得好,吴起江那批老支书功不可没。”

  穿越时光隧道,老支书吴起江带着记者一起回到了20年前那段风风火火的种茶岁月。

  “2003年,我任江叶村党支部书记,那时西部大开发刚开始,县里在我们村实施退耕还茶,通过征求村民意见,大家觉得种茶既保护生态又找钱,于是我们这4个村就在3个冬天里种下1万多亩茶树,把荒山荒坡和弃耕地变成茶山,实现了家家户户有茶园。”吴起江回忆。

  和平村茶园面积扩大,吸引了“早有准备”的能人返乡。

  “我是瞌睡来遇上了枕头。”回忆创业史,当地茶产业带头人、三都水乡茶业有限公司法人张永说,“1992年,我高中毕业后就选择到福建一家茶企务工,心想家乡适合种茶,有朝一日自己所学早晚会派上用场。2003年和平村大力发展种茶,我就回家办起了茶叶加工厂。”

  如今张永经过20来年的打拼,创办的公司年产值2400余万元,公司成立以来直接带动包括周边在内的200余户群众致富。怀着感恩之心,张永于201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企业于2016年被评为三都自治县农业龙头企业,他个人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

  一支竹篙难渡海,众人划桨开大船。

  依靠村级党组织领航把向,和平村茶产业之路蹄疾步稳。为了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做大做强,和平村通过把全村4个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52名种植茶叶400亩以上的党员列为示范户,把10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为村“两委”后备力量,并通过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94人,选定15名茶叶经纪人,让其在兴茶富民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2022年当选村党委副书记的“90后”李宗荣,种茶、加工、营销样样精通。“茶叶是父亲大半辈子的事业,也是全村父老乡亲维系生计的主业,进入村班子,更能发挥兴茶富民作用。”李宗荣坦言进入村班子初衷。

  产兴业旺百姓富,和美乡村扬风帆。茶产业的火爆,带火了农村消费市场。和平村超市、餐馆等一应俱全。“大河镇镇上一天能卖一头大肥猪,而在和平村,每天得卖两头才够。”和平村党委委员、第一支部书记吴起波自豪地说。

  绿色产业唱响“新三都赋”

  在“两山”实践中,和平村作为“三都茶产业第一村”,名气越来越大,前来学习考察的基层组织络绎不绝。

  “三都茶产业以大河镇、九阡镇、都江镇为主产区,种植品种主要以福云6号、都匀毛尖中小叶种、福鼎大白茶、安吉白茶系列、贵定鸟王种等品种为主。茶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引擎,本地品种稳中有进,外来品种异军突起,绿茶、白茶等多路并进的好戏正在各个产茶区上演。”三都山地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茶办主任陆庭杰介绍。

  地处月亮山腹地、群山环绕的三都九阡镇点“绿”生“金”,因茶而兴,离不开白茶种植的引入。

  2009年初,心怀建茶产业原料基地的愿景,有“九阡女婿”身份的浙江安吉人贾卫星落户九阡镇水梅村,几年间茶园面积发展到3000多亩,并建全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成为九阡镇发展白茶种植的引路人。

  同样精彩的故事发生在“外出能人”石国良身上。九阡镇兰懂村分布着古茶树,老树兜茶园在当地颇有名气。受浙江茶商的启发,2014年,石国良回到家乡兰懂村种起白茶,目前他的白茶基地面积达2000多亩。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三都打出“茶旅融合”牌。终年云雾弥漫的都江镇凉风坳古茶园,连片面积约5000亩,是三都古茶树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2022年,三都通过招商引资,从广东省引入茶企,迈出管护古茶树、发展茶产业的新步伐。目前,古茶树产品已经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

  千事万事,茶事为重。当前,茶产业已成为三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2023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0.84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0.2万亩,共有茶农2.1万多户,引进茶叶企业20家,培育茶叶合作社27家,新建茶叶加工厂(作坊)124家;全县茶产量4182吨,总产值6.84亿元。

  三都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飞介绍,茶产业是三都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县里将重点围绕打造三都茶叶市场集散地、加快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大力推动古树茶“接二连三”,通过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多种方式支持茶产业发展。

  在三都,“新农人”、茶商、党员干部等,各自在茶叶全产业链上大放异彩,带动占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一的群众增收。“凤羽水乡”的山水之间,一曲激越的茶产业绿色发展乐章正在奏响。

  (刘莹 向淳 袁鹏 肖布奎)

  (本版图片均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鹏 摄)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