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新闻

浅谈古人茶道文化

2021-01-10 23:27:52 作者:张耿生 来源:贵州文化网

1.jpg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2.jpg

 

关于茶的确切起源,众说纷纭,不过大多数看法倾向于神农氏。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3.jpg

 首先要说的是“茶”这个字,在唐代以前是没有的,当时写作“荼”字,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才将“荼”改为了“茶”。

 4.jpg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点毋庸置疑。因此,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关于茶的记载,从诗词到专集,可谓是灿若繁星。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也是伴随着中国历史三皇五帝的朝代更迭而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5.png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有曰: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因此可见,中国人喝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那是不是在最早有“饮茶”记录的时代,古人们便围在一起喝“功夫茶”了呢?非也。历史的前进,必定推动着文明的发展。我们华夏的饮茶史也是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而不断地变化着。

 6.jpg

古人最初发现茶,是从口嚼生食开始的,后来便煮熟了吃,这有点像现在我们煮的菜汤一样。在《神农本草经》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得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就是指茶。在最早的阶段,茶还谈不上什么制茶工艺,在古人们的眼中,就知道这“树叶”很神奇,可以让自己少生病,有保健的作用。

7.jpg

 后来,到了周朝和春秋时代,古人们发现鲜嫩的茶叶虽然好,但不易保存呀,怎么办?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将茶叶晒干,随时取用。这个很容易理解,当茶鲜叶中的水分被晒干后,就像“干菜”一样,保存的时间自然就会久一些。当茶叶被晒干后,古人是不是就该像我们现在这样泡茶了呢?也不是。晋朝人郭璞在《尔雅》这部古代字典作注时说,茶叶“可煮作羹饮”,说明那时的古人还是以煮作羹饮为主,但是已由鲜茶叶慢慢转变为干茶叶来煮“羹饮”了。

8.jpg

 到了三国时代,人们饮用的茶已由生食、生煮到晒干收藏后的羹饮逐渐转变为饼茶。自从有了饼茶,便标志着茶加工工艺和古代茶文化已经开始了。

9.png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那时的饮茶之风达到了一个高度,将茶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推向了最高峰。唐朝的饮茶形式也与先前的朝代不大一样,而是“煎茶”。

10.jpg

 唐代流行的“煎茶”用的便是饼茶。这个饼茶,你可以将它理解成现在饼茶的外观。因为是饼茶,不宜直接煎饼,所以必须经过加工。加工的过程分为炙、碾、罗三道。炙就是烤茶,为的是通过烤来将水分烤干,同时也将茶的香气激发出来;然后碾;最后罗。“碾”很容易理解,因是饼茶,很结实,所以在煎前需要先碾碎,最后就是罗,罗就是特定的筛子。筛子我们都应该见过,但筛茶的筛子和我们平常用的筛子不一样的是,筛子上面一般覆有一层纱或绢,至于这层纱或绢的“缝隙”尺寸是多少,这就不得而知了,但我想,总应该是筛得出最细腻的茶的尺寸吧。当这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煎茶了。唐朝的“煎茶”可谓是一种艺术,为何这样讲?在煎茶的过程中,从水第几沸时加茶,茶量多少,如何搅动,如何加水等都有翔实而具体的规定。最后还要以茶汤面的浮沫多少、薄厚来判断茶煎得怎么样。古人认为,茶以“沫饽”多为胜。在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一书中,他就对汤花作了详尽的解释:华之薄者曰沫,厚者为饽,细轻者曰花。就连最后的酌茶也有规定。酌茶即分茶,分茶时,各碗的沫饽均匀,则为技巧高。另外,还有酌茶的数量,燃料的选择以及水质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11.jpg

 到了宋代,古人的饮法从唐朝时期的“煎茶”过渡到了“点茶”。所谓点茶,即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中,然后冲入沸水再用茶筅在碗中加以调和,茶中已不再投入盐葱等调味料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日本的抹茶道,实际上就是源自于我们宋朝的“点茶”。

12.jpg

 说到宋代的“点茶”,一定得聊聊“斗茶”。“斗茶”是宋代特别有特色的一种饮茶方式。斗茶又称“茗战”,就是通过比赛来判断茶叶的好坏。我生在北方,小时候经常看到“斗蛐蛐”、“斗鸡”这样的民间活动,我不知道在一千年前的宋代是否也有了此类有趣的活动,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宋朝那个时代,“斗茶”一定是充满趣味的活动之一,也是古代茶艺的最高表现形式。已达到了“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的地步,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着迷于“斗茶”。

13.jpg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改散,慢慢地宋朝的“斗茶”之风便消失了,饼茶也被散形茶代替。“唐煮宋点”的饮法,随即也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泡饮法,这种饮茶的方式,就很接近我们现在的饮茶方式了,因此,品饮艺术也在明代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明朝的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也正是因为这种“简便异常”的饮茶方式,从而让茶从宫廷、文人墨客的清玩,开始转向整个社会的品饮。

14.jpg

 我们知道,明朝的社会动荡多于安定,使得许多胸怀大志的文人才子无法施展其才华,因此他们便将自己的一腔抱负寄情于山水或棋琴书画之间,而茶正好融入其中,因此,许多明初的茶人都是些饱学之士,也不难理解了。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著有《茶谱》一书。他提倡品饮方法及茶具从简行事,从此,开启了清饮风气的先河,同时,他还构想了一些行茶的仪式,如设案焚香等。

15.jpg

 进入清代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局面。“文士茶”的形式开始转向民间,遍及市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礼仪结合起来。因康熙、乾隆都酷爱品茶,因此在整个上层社会饮茶之风非常繁盛,这种习惯很快也影响了民间。

茶文化的发展,遵循着历史的轨迹,也正是如此不断进化的历程,成就了它无可替代的魅力。

(责任编辑:张耿生)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