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黔菜“圈粉”的背后——为“贵”字号贴上健康标签
旅游“井喷”带火黔菜。牛肉现切、活鱼现杀、锅底现炒……更有免费蔬菜无限供应,“谁懂这口贵州菜的含金量啊”成为许多来黔游客的感慨。
黔菜“圈粉”,不仅因为好吃,更缘于其“绿色”“干净”的底色。这正是贵州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所取得的“战果”。
随着农文旅融合不断深化,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入人心。贵州将农产品与健康、绿色、安全紧密结合,积极引导生产及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及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打造品牌,夯实产业基础。
生态底蕴滋养“干净”味道
绿色,是贵州茶的底色,是贵州茶园的根本。
在贵阳市百花湖畔云雾缭绕的群山之间,贵州柏春神鹊茶场的工人们精心管护茶园。这片坚持“零化肥、零农药、零除草剂、零生长激素”已达二十年的茶园,是贵州茶人坚守“干净茶”理念的缩影。
贵州茶的竞争力源于生态,成于品质。通过绿色化、标准化生产,保障每一片茶叶的安全与健康,用心守护“贵州绿茶”这块金字招牌。“我们茶园的绿色防控技术还推广到了海外。”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贵州大学教授张利博分享道,“斯里兰卡的茶园采用我们的方法,有效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初秋时节稻花香。这几天,黔东南州三穗县台烈镇绞颇村的百亩生态稻田正在开田捕鱼。村民挥锄挖开田埂,田水顺流而下。随着水位下降,肥美的稻田活鱼翻腾跳跃,银光闪烁之间,洋溢着一片丰收的喜悦。
好山好水出好鱼。“稻+鱼”生态种养模式,完美诠释了贵州“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渔业画卷,也为农户开辟了绿色增收的新路径。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批具有贵州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正崭露头角,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更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和贸易消费提升。
标准引领提升“贵”字号品质
自然禀赋是起点,而非终点。只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和可追溯的品质控制,才能实现从“特产”到“名品”的跃升。
清晨,黄贵华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上的肉牛智慧云平台,查看牛群状况。他是遵义市凤冈县花坪街道东山村家庭农场主。“现在不管在哪,我都能通过手机掌握每一头牛的动态。”他说。
凤冈县依托大数据平台,应用5G+AICDE技术,为肉牛建立精准的健康监测与预警系统,智慧化养殖服务覆盖了从饲养到销售的全流程。
标准化生产是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关键。贵州积极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建设,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整合闲置土地,构建绿色化、专业化生产体系。
铜仁市玉屏自治县供销合作社创新采用“供销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行“玉米+蔬菜”“水稻+蔬菜”等轮作模式,并制定从田间管理到采摘加工的全流程标准。这一模式不仅让土地产生了更大效益,还通过标准化管理提升了农产品品质。
立足资源禀赋,当前的贵州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重点发展肉牛、茶叶、辣椒三大产业,巩固中药材、食用菌、刺梨、油茶、竹等优势产业,同时挖掘酸汤、苦荞等特色产业潜力,开发新茶饮产品,持续提升“贵”字号农产品的品质。
健康标签让黔货出山更顺畅
贵州着力打造一批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让绿色优质农产品既“产得出、产得优”,也“卖得出、卖得好”。
8月28日,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酸香浮动。省农业农村厅携刺梨汁、关岭黄牛、大方天麻等特色农产品,在此举办招商推介会。
天然、优质,是贵州农产品“出山”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餐饮部经理黄莉品尝了刺梨汁等后点赞:“贵州农特产品绿色健康,非常契合现代餐饮的消费需求和饮食习惯。”
现场,贵州卓豪食品有限公司带来的辣椒油、火锅底料等吸引了众多客商关注。该公司华东区域负责人夏昌友在推介时说,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辣椒高品质的有力保障。卓豪食品以优质辣椒为原料,坚持陶坛发酵工艺,致力于打造发酵型辣椒领军品牌,传承中国味道、时间风味,并坚持零添加的健康理念,“这与当下市场追求天然、优质、绿色产品的趋势高度契合。”
“高山慢养”的关岭黄牛、“维C之王”刺梨、“开胃密码”酸汤……这些源自山野的农产品,在都市消费场景中,是备受追捧的“健康符号”。当前,农业品牌竞争的主战场已从“田间地头”前移到“消费者心智”。唯有抢占消费者心中的“专属位置”,才是制胜关键。贵州特色农产品不断巩固优质优价的品牌形象,以健康标签为新动能,畅通黔货出山渠道,持续提升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分享: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