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江耀华:岩鹰湖散记

2021-03-19 19:56:58 作者:江耀华 来源:贵州文化网

        2018年12月29日,贵阳市作家协会、修文县文联召集部分会员,到小箐岩鹰湖开展采风活动,著名作家、市作协主席肖江虹,贵州知名诗人徐必常、赵卫锋,县文联主席李小龙等一行30余人,乘车前往景区。原崇恩乡党委副书记国远明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深情地介绍了岩鹰湖修建的相关情况。由此,勾起了我对岩鹰湖修建、保护和使用的诸多记忆。

         碧波万顷岩鹰湖,位于修文县城西北13公里的崇恩北侧,湖容量1755万立方米,由小六广、万兴、岩鹰山三个湖区毗连而成,形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神笔下的三点水。三个湖各具特色,一年四季澄碧而宁静,或宽阔浩渺,或幽静迷人,竞相媲美。

1.jpg

         居三湖之首的小六广湖,烟波浩渺,形如菱角,水碧如蓝。湖东面,青翠的王五岗巍然耸立,与绿油油的大林坡、茶山蜿蜒相连,形成苍翠的屏障;湖南面,一道长堤(土坝)连接着两座郁郁葱葱的小松山,截断大雁河,把一湾绿水积留在小六广群山之中;湖西面,横卧着一道小山梁,农家栋栋房舍依山旁水;湖北面,群峰环绕,丛林叠翠,顺湖而上,山势险峻,幽谷阴森。湖心有双岛并列,大小两岛相距百米,大岛重岩叠翠,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景色迷人;小岛较为低平,浅滩甚多,是水鸟和鱼虾活跃的天地。白鹤、鹭鸶、花斑鸭、成双成对的鸳鸯,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水鸟,常常集散小岛、沙滩,它们或盘旋水面,或垂头酣睡,或静守觅食,或追逐戏水。可见,这里是它们天然的乐园。

        居于中间的万兴湖,原是万兴村前一片圆盘式的低洼田园,如今成为碧波荡漾的天然湖泊。这里看不到拦湖坝,看不到溢洪道,看不到输水渠,也听不到流水声,全然没有人造湖的痕迹。万兴湖水出奇地清澈,成群结队的游鱼穿梭往来,吸引着众多游人流连忘返;湖岸青山倒影,片波荡漾,水下之山也仿佛流动起来。万兴湖犹如一颗硕大的翡翠,镶嵌在仪态万千的群山之中,游人至此似乎到了世外桃源,空气格外清新,微风拂来,令人心醉。万兴湖不仅以它的自然之美引人流连,而且以它玲珑、柔和、沉静之美而惹人爱恋。

        居于三湖之尾的岩鹰山湖,它平静地沉睡在岩鹰山、白虎山、青龙山和凤凰山之间一块狭长的深谷中。岩鹰山巍然耸立,宛如一只昂首兀立的雄鹰,葱绿的植被,给其披上了美丽的羽衣;白虎山、青龙山昂头翘尾,透出目空一切的骄横气势;凤凰山泰然自若,静观奔出闸门的湖水,欢畅地流向远方。一座银灰色的弓形大石坝,矗立在青龙、白虎两山之间,闭锁峡谷,截流成湖。岩鹰湖之妙,还在于它将岩鹰、凤凰、青龙、白虎诸峰的自然景象,与雄伟壮观的弓形堤坝,非常巧妙和谐地结合为一体,自然成趣,相得益彰。

       宏伟、神奇、秀丽岩鹰湖的修建,除了全县数万民兵的艰苦奋战外,时任修文县委书记的张锡林同志,居功至伟,彪炳史册,可歌可泣!

       张锡林1970年到修文,先后任县人武部政委、县革委主任,次年任县委书记。历史以来,修文六广、小箐两区多为干山,土地贫瘠,有民谣说:“六广小箐,包谷当顿;要想吃米,除非生病;找得米来,死得棒硬。”针对这一现状,张书记深入民间访贫问苦,提出“学大寨,赶昔阳,重新安排修文山河”的口号,决心修建岩鹰山水库,造福人民。

2.jpg

       当时,张书记正患肾结石病,但他却不管不顾,亲自带领科技人员爬山涉水,寻找水源,进行科学考察,拟订建库方案。时值“文化大革命”,遭反对者戴帽子、打棍子,攻击建水库是“唯生产力论”,是“劳民伤财”。张书记知道后须眉贲张,据理驳斥道:“民以食为天,修水库多打粮食没有错,决不搞空头政治。”水库动工,他亲自担任工地指挥长,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率领数万民兵日夜鏖战。石坝清基时,寒流侵袭,气温骤降,坝基积水盈尺,民兵们裹足不前,张书记带头跳入冰冷刺骨的水坑,与民兵们奋勇争先投入清基工作。张书记生活从不特殊,他是山东人,常以素面为食;大年三十夜不回家,与民兵们苦乐与共,深受爱戴和好评。

       建库期间,知识分子被贬为“臭老九”,他力排众议,敦请贵州省水利电力局被“靠边”审查的高级工程师李家平住进工地,委以工程设计施工指挥重任,在生活上待如亲人。李家平为之感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仅用15天,就拿出按常规要用数月才能完成的工程设计。

       在张锡林书记的坚强指挥下,举全县之力,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仅用11个月,就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建库工程,润泽城关、小箐、六广三区10个公社的数万群众,干山人民得饮清泉,无不感激,有七旬老妇与其路遇,竟要长跪以谢。1989年11月,张书记因病与世长辞,全县人民无比悲痛,小箐乡民背米前来吊唁,很多干部职工填词作赋、撰联寄托哀思,颂扬其崇高品质。

有联云:造河山,斗天地,励精图治,兴修文,泪雨倾盆,人民痛失好书记;战岩鹰,锁蛟龙,呕心沥血绘宏图,一朝永诀,青山俯首慰忠魂。

        岩鹰湖修建于1971年,固而又叫“七一”水库,当时我已在六广中学读初一,年仅14岁。父亲是共产党员、退伍军人,是六广公社广城大队党支部副支书兼民兵连长,还是下广城生产队的队长。广城大队有上广、中广、下广及新田湾、桐子园5个生产队,根据上级的安排,父亲结合广城实际,亲自挑选100多名青壮年民兵,赶赴岩鹰山工地,参与水库建设。

3.jpg

        六广中学当时搞开门办学,组织初中部学生分批开展野营拉练,经中坪、新义,过广田公社,再穿过三寨、四寨,就到了车家湾,进水库工地,只有几里路了。我们背着背包,里面就是一床铺盖(棉被),来到建设工地,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响彻云霄,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夜晚,我们住在岩鹰小学的教室里,两张课桌拼在一起,被子半边垫,半边盖,就睡了一晚。第二天返回时,经过石坝,当时已有四、五十米高;我背着背包,一个人勇敢地从石坝半腰的石级台阶上,小跑着走完150多米,石级台阶是裸体的,外面没有护栏,很是惊险刺激,那时人小胆大,一般人是不敢过的,我若无其事地走完全程,其他同学都向我伸起了大拇指。

        学校还利用暑假假期,组织宣传队,到岩鹰山水库建设工地,排练文艺节目,为民兵们演出,我有幸参与其中。六广中学教音乐的是陈鹏英老师,宣传队住杉林,她教我们排练和演唱一首叫“沙石峪”的歌曲,歌中喝道:“沙石峪,山连山;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至今还记忆犹新。

       岩鹰山水库的胜利建成,社会经济效益极为显著。灌溉面积达1000余公顷,使千百年来干旱的小箐、六广山区,变成了鱼米之乡,在省内外享有盛名。岩鹰湖的建造,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物力财力十分困难。施工中,除了几辆“老乌鸦”货车外,没有什么机械设施,全凭民兵们发扬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慨,手持钢钎铁锤,开山劈石,肩挑背驮,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完成了这项异常艰巨的水利工程,令人万分感慨!万山丛林中,高峡出平湖,既展现出高原山区自然景观的绚烂神奇,也展示了修文人民在治山治水中的聪明才智和无限创造力。

       岩鹰山大石坝,是人造湖主体工程中的重点,坝高56米,底宽15米,弧长150米,中心夹角120度,形如张开的巨弓,与对面的岩鹰山相峙,大有弯弓射大雕之势。大坝结构,全用礅方料石,水泥沙浆砌筑。其迎水面垂直平整,背水面梯形石级,120层下至谷底,坝顶宽平,可任车辆通行;两旁白石栏杆,映衬出湖堤风光的秀美壮丽。石坝造型新颖美观,精巧别致,曾获全国科技成果奖;新疆、黑龙江等90多个省市代表团前来观摩,赞不绝口;阿尔巴尼亚等国际友人参观后,也伸出拇指称赞:“修文人民了不起!”

4.jpg

       据传,人造湖边还有一段离奇的史迹。在万兴湖西南的岸上,曾有两座形如锣鼓的小石山,当地人称石锣山和石鼓山。在石锣山正面的岩壁上,正正规规地刻有四句顺口溜:“石锣对石鼓,金银二万五;谁人识得破,买通万兴堡。”其字如碗大,撰刻年代及作者无从考证。这摩崖石刻如迷,长期存留下来,由清末、民国到1970年,均字迹清晰,完好无损。1971年建湖时,方炸去锣鼓两山,取石料筑坝。岩鹰湖建成后,灌溉着万亩良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记起了从前石锣山刻留的民谣,高兴地谈论:谁人识得破?还是共产党识得破,领导人民群众治山治水,改造了千万亩田园,换来了千万两金银,造福子孙后代!

       建国后,修文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水利工作成绩突出。早在1956至1957年,就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水利建设先进县”奖旗,上书“长藤结大瓜,实现水利化”。同时,修文被评为贵州省水利建设红旗县,获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署名的奖状。岩鹰山水库的建成,又为修文水利建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岁月的流逝,进入新千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吹进了西部省区的许多乡村。修文小箐岩鹰湖周边的村民,结合实际,顺势而为,修房造屋,大力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倾力打造岩鹰湖景区,大办农家乐,吸引重庆、四川及两广、湖南等地的客人前来旅游、观光和避暑。每逢炎热的夏季,成百上千的重庆等地客人,纷纷来到湖岸乡村,旅游避暑,少则一两月,多则三、五月,为当地农户增加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由此可见,岩鹰湖的修建,又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岩鹰湖周边保护措施扎实有力,植被完好,山明水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经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市层层筛选,被评定为国家级湿地公园;随着投资逐步增加,岩鹰湖的发展前景更加美好。加之修文即将撤县设区,贵阳市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倾斜,新一轮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届时,一个崭新、风光旖旎、风景迷人的岩鹰湖景区,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简介:

江跃华,男,63岁,贵州修文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资深媒体人,自由撰稿人;已出版“耀华文集”、“耀华作品集”、“耀华文选”等个人专集。

编审:刘涵

责编:汪忠钱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