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文史天地|贵州玉屏馆驿钩沉【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

2023-05-23 02:19:09 作者:佚名 来源:文史天地

古代的馆驿,是客馆和驿站的统称,是由官方设置的专为出行的官员、使客提供食宿和交通工具的交通机构和公共场所。明代设置平溪驿,是玉屏的第一个馆驿它承载着玉屏的历史与文化,见证了玉屏的发展历程。

平溪驿站的设置

玉屏,古名雄溪,雄溪即阳河,流经玉屏段旧称平江。雄溪是南宋范晔在《后汉书》里记载的“五溪” 之一。清代玉屏人田榕在《雄溪考》里说:“且雄溪古为蛮地,至宋元始有平溪之名,易雄为平,亦见前人命名有深意也。”《宋史》中这样记载道:“(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诏平溪峒互市盐米,价听民便。”这是平溪之名始见于典籍,距今已有800多年了。

元代,朝廷在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平溪隶属湖广行省,在这里,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设野鸡坪蛮夷长官司,至元二十七年(1290)设平溪军民长官司。元朝为“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在交通干线上普设站赤(驿站),元至元二十年(1283),设平溪“站赤”,为顺林路(今湖南澧县)至顺元路(今贵阳)驿干道所设的二十八站之一;至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洞庭湖—沅江—㵲阳河水运,设平溪水驿,为岳州抵镇远府的二十五水驿之一。不仅如此,朝廷还在玉屏馆驿设有湖广辰州府巡检司,专司军运。

明朝天下统一,驿站快速发展。“内自京畿,外至边鄙,水陆馆驿之设,其规制宏远,超越前代万万矣”。在元代平溪水站的基础上,明洪武四年(1371),贵州都督马烨设平溪驿。洪武十五年(1382)改设平溪水马驿,隶属思州宣慰司。平溪驿在东关,即在现在馆驿的天马山脚,明初设有关,钞关又称税关。明永乐十一年(1413),思州宣慰司改为思州府,隶属贵州布政使,平溪驿仍属思州府管辖。明正统七年(1442) 十一月,撤销湖广辰州府平溪巡检司,改思州平溪水马驿为平溪马驿。

清雍正五年(1727),裁平溪卫置玉屏县,以卫衙改县衙,驿站迁往县署的右侧,更名为玉屏驿,驿务由玉屏县直管;清宣统元年(1909),改设玉屏邮寄代办所,驿站不复存在。

平溪驿的设置,凸显出玉屏“黔楚襟喉”“黔东重镇”的区位优势,增进了玉屏与外界的联系,从而使玉屏的发展步入了历史的快车道。

平溪驿站的形制

驿站的前身是邮亭传舍,汉代起就被纳入官署建筑体系之中,属官方建筑。明代的地方志中,将驿站归于公署类,称驿署,俗称驿站衙门。对其建设,朝廷制定有相应的法规和制度,使驿站的建筑规制规范和统一。明代的驿站,总体上沿袭了唐宋驿站的特点,它更注重实用的功能。

平溪驿的具体位置、面积范围和建筑规制,我们能够通过明清时期与平溪驿相关的一些文字记述,窥见其昔日的风貌。明末玉屏人郑逢元在《平溪设驿考》里说:“卫城东关有驿丞衙舍、府官行馆地基,并走马人役住坐基址。”平溪驿在“卫城东关”,加上“馆驿渡,在平溪驿前”的记载,使平溪驿的具体位置和朝向清晰明了。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的《玉屏县志》里,有马王庙在马房区域的记载,它虽然指的是清雍正五年后的玉屏驿,但应延续了平溪驿的建筑惯例。明万历时期的《黔记》里说平溪驿“原额马驴六十匹头”,可见平溪驿当时的规模。驿丞衙舍、府官行馆、马及夫役休息和住宿的场所、神庙,这些设施是明代驿站的主要建筑,其场地基础的存在,说明了当时平溪驿设施的完备和较高的驿站等级。与此同时,明清一些描写平溪驿的诗文,也能帮助我们了解到平溪驿当时的建筑。明代熊明遇在《春初城上》写平溪驿“驿楼群走马,渔浦聚行船”,让我们看到平溪驿盛况的同时,也说明了平溪驿驿楼的存在

平溪驿道

通过有关平溪驿的文字记述,以及与同时期同等级的其他驿站的比较,我们能够得出平溪驿站的大致形制。平溪驿东傍天马山,西临平溪卫城,南接滇楚驿道,北濒馆驿码头。其空间布局为:大门—正厅—过堂—后厅—驿丞宅,具有传统官署的“前朝后寝”的布局模式。其建筑设施主要包括:大门、厅、厢房、厨房、库房、驿丞宅、夫场、监房、马房、马王庙、石牌坊、接官厅等。

大门亦称驿门,临馆驿街,其上建有驿楼,“平溪驿”三字匾额,悬于驿门之上,这是明代驿站较为普遍的形式。大门前左右立东西两石牌坊,在街面上限定出驿站的入口空间;大门的两边,是与大门相连的驿墙,它把驿站与外部隔开,使驿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进入驿站的大门,是正厅,又名正堂或官厅,是驿丞办公的地方,同时也用来接待客人、主办活动等,正厅的建筑等级在驿站中居于首位。正厅左右两边为住宿区,称东西厅,俗称厢房,为驿馆的主体,是往来使客的宿舍,宿舍按照传统的礼制及方位有高低档次之分,厢房的间数没有定制。正厅的后面,建有过道厅堂,连接正厅与后厅,形成“工”字形平面,这种形式常见于明代的衙署建筑中。走过穿堂,是后厅,在这一区域,建有驿丞宅,同为院落式布局。这一直线区域是驿站的中路,为驿站的重要建筑和场所。中路的两边,是驿站的辅助用房,建有浴室、厨房、库房,还设有役夫居住的宿舍,以及马房、神祠,还有押解和收管囚犯的监房等等。

馆驿塘

平溪驿建有接官厅,它是迎送往来官员和使客的重要场所,在驿站大门外的区域,为厅堂式建筑。每逢有重要官员莅临,思州府或平溪卫的地方官员都会亲自前往接官厅迎送。

平溪驿站的管理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的《寰宇通衢》记载:平溪驿往东,水路八十里至晃州驿,陆路一百里直至冷水驿;平溪驿向西至清浪驿,水路和陆路都是八十里,这是平溪驿在全国驿站系统里的区域位置。平溪驿的设置,经历了从水驿到水马驿,又从水马驿到马驿的过程。平溪驿的管理,从元朝到明代至清末,随着朝代的变迁,虽然有所变化,但体制上基本一致。

元代的平溪站,在当时地属边远,其主要功能是联通中央与边远地区的信息,设有驿马七匹;作为水站,驿船的设置,据《六条政类》的记载,平溪站设站船五艘,同时按规定配置有相应的夫役和水手。平溪站在中央由兵部管理,在地方由蛮夷长官司管理。

明代,朝廷建立了严密的邮驿系统和管理制度,这时的平溪驿,在中央属兵部车驾清吏司管理。车驾清吏司是兵部四司之一,它负责管理会同馆及全国水马驿、递运所、急递铺,制定和执行邮驿典章制度,管理给驿符验(堪合及火牌),定期对邮驿行政进行监督检查;此外,还掌管邮驿的开设、关闭和变更。

在地方上,明代的平溪驿受布政司和按察使司的双重领导,由提刑按察使司下面的驿传道掌管。由兵部选派驿丞一人,具体负责管理驿站政务。平溪驿各时期的驿马、人夫、银两的数额及分派转接,明清典籍,都有着明确的记载。

明嘉靖《贵州通志》载:“平溪驿马驴六十匹头,每马价白银四十两,每遇应朝廷科举之年加增五两,每驴价白银十八两。于镇远、石阡二府及湖广麻阳县出办供馆。思州府一百五十六日,镇远府一百六十四日,石阡府四十八日,日用银二两,铺陈十八副,于思、石、镇三府照例征银解布政司制给。”

明万历《黔记》里记载,平溪驿额定马驴六十匹头,之后减少到二十一匹头,折价银共一千七百七十一两一钱三分五厘,用于临时供马定额银、都素司土官坐马银、供馆银、铺陈银,分别由思州府的都坪司、黄道司、都素司承担。

明末曾任湖广衡州知府的玉屏人郑逢元在《平溪设驿考》里,对平溪驿的夫马银两及管理变迁,作了如下更为详细的记载。

平溪驿,有思州府马夫陈思舜等十一人,名下马十一匹,张元贞名下驴一头;石阡府苗民马夫杨秀金、杨秀蒲、彭天保、田保民四名,马四匹,驴一头;镇远府邛水司马夫杨光耀等六名,马六匹;麻阳县协济短期供给马夫蒲天朝、滕秉珍、田养维等四名,短期供给马四匹。同时,各府的马头都到平溪驿站承当差事。

明万历三十年(1602),将思南、石阡二府应摊供给镇远府的驿马数额,折成价银共五百六十四两六钱,拨补给思州府平溪驿。各府都用本地人夫,领银买马,下驿站当差,被称为“改抵”。平溪驿的驿丞每年领取镇远、思南、石阡三府支付的驿馆银三百六十两,专用于接待过往的上级官员,供应休息或住宿时的油烛、柴炭、中伙等项的开销。

明末清初,驿站几近倒闭。清顺治十六年(1659),奉贵州巡抚偏沅都察院驿传道的命令,发给平溪驿驿马五十匹,指派思州府推官何元纪领马二十五匹,令平溪卫守备王伯元领马二十五匹,各分槽饲养,由思州府与平溪卫共同接应官差。不久,思州府推官何元纪奉命调入学署,上级委派驿丞朱士俊在平溪卫料理驿站。朱士俊是思州乡下人,畏难于驿站事务,逃跑回思州乡下,驿马尽卸给了平溪卫,由平溪卫守备王伯元料理驿站。

清康熙元年(1662)七月二十八日,贵州巡抚偏沅都察院“为申严邮政,无误军机事”,令辰沅道汇报平溪驿情况,经辰沅道查实:“平溪夫马,卫属楚辖,驿属黔辖。夫属楚,马属黔。”这是平溪驿的旧制。“自大清定鼎之初,夫役逃亡,官马倒尽,大兵往来,差使络绎,百倍于昔”。原先思州府理应承担平溪驿一半驿额的旧例,“因其府治偏远,所以令卫代替府差,就形成了卫劳而府闲的局面”。平溪卫因此“难以夫马两累”。康熙二年(1662)三月,“为急催起站,免稽军务事”,贵州驿传道奉两院会批公议,要求思州府和平溪卫按原来的规定共同承担平溪驿的管理责任。

平溪驿的管理,自大清定鼎,一直是平溪卫承担邮政夫役的同时,又代替思州府管理驿站的差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平溪驿站划归湖广行省管辖,驿务由平溪卫负责管理,一切夫马驿费等开销,都在湖广驿传道支领,平溪卫的官民免除了驿站夫马的困累。清雍正五年(1727),改平溪卫置玉屏县,驿站由馆驿迁设于县城西门内,更名为玉屏驿,属贵州布政司的正式编制,驿务由玉屏县负责,隶属于贵州布政司粮驿道进行管理。

平溪驿站虽几经变迁,但㵲阳河航道水运仍然繁荣,西至黄平旧州,东达湖北洞庭。馆驿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码头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㵲阳河水运才逐渐被公路交通所取代,而玉屏馆驿作为玉屏县城的主体区域,变化日新月异。

玉屏馆驿的繁华

玉屏馆驿的繁荣,得益于平溪驿的设置,以及玉屏便利的水陆交通。㵲阳河是玉屏最早的对外交通要道,它是沅水的主要支流,发源于贵州瓮安县垛丁,经施秉、镇远,由玉屏县城入湖南境,至黔阳(今洪江)与清水江汇合,入沅水至洞庭。战国后期,秦盛楚衰,楚屡败割地,国土日蹙,楚顷襄王于是派大将庄取巴及黔中以西,以扩大疆域。庄率军溯沅江而上,经㵲阳河至且兰(今镇远、施秉以西),“㭬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再经宛温(今兴义)到达滇池”。㵲阳河的通航由此载入史册。汉建武二十四年(48)东汉大将马援率军平定五溪蛮,平溪时属楚地,已在五溪之中,清乾隆二十二年的《玉屏县志》记载,玉屏县城东的铜鼓洞,相传为马援平蛮时所住。唐代武后四年(764),朝廷在镇远设州,㵲阳河逐渐成为黔楚水运要道。

馆驿老街

平溪水上航运畅通的同时,陆路交通也不断发展。南宋宝祐五年(1257)十一月,宋理宗赵昀诏京师帅臣在黄平、平溪置戍以备元军,当时,“黄平、平溪饯有通道”,平溪至湖广驿道开通。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亦溪不薛(水西)反元,朝廷调集四川、云南、湖广兵进讨。湖广兵自平溪至播州,经打鼓洞(今金沙)、会宁关(金沙、黔西之间)至墨特州(今赫章)。至元二十年(1283)七月设置亦奚不薛(水西)宣慰司,令开通由水西至云南驿路,连通湖南,经由平溪、镇远直至乌撒的东西大道。至元二十九年(1292),完成云南曲靖经平溪至晃州驿道改线。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建成了贵州至湖广驿道,由贵州驿(今贵阳市)经平溪,东出沅州(今芷江县)而达常德,以通湖北江陵。

随着水路的通航和驿道的连接,玉屏馆驿,地处水陆交通的重要节点,商贸往来日益繁荣。玉屏馆驿,是思州出入湖广的东大门,在明代,思州的地方稳定,依附于平溪卫的卫军优势,在平溪驿站设置的同时,思州府在馆驿还设有府官公馆及其他行政机构。明隆庆二年(1568),思州知府张子中经上奏同意,将思州府衙迁到平溪驿所在的馆驿,九年后的万历五年(1577),思州府衙虽又迁回了思州老城,但无不反映出玉屏馆驿当时的繁华。而馆驿的繁华,集中在沿河的码头和街市。

馆驿码头,亦称馆驿渡,又名平溪渡,在平溪驿馆前,南岸抵狮子山麓,北岸接沙湾,历来为官渡。馆驿渡是平溪驿站的附属设施,由思州府营建,渡口所有的经营费用,包括船只的建造购置和日常维护、船夫的工资食宿等,均由思州府承担。船只、船夫的数量按渡口的规模设定,官渡的船户,主要为官府提供文书传递及官方迎送服务,也为乡民提供摆渡。官渡作为公共设施,是过往官商船只的停靠之地,是市场和商品的集散地,是巡检司盘查过往船只的地方。馆驿码头承担着繁重的公共服务,随着商贸的繁荣以及河湾的淤积,在沿河的上游,万寿宫码头和北门码头先后应运而生。

万寿宫码头,在馆驿码头上游一公里处,青石码头长九米,宽二米,石梯三十九级。万寿宫码头以商运为主,码头处有通河桥,“地旧名杨柳沟,又曰八蛮洞口。文水、通河二桥横顺连接,为邑泊舟集货处。前明盛时,极其繁丽,称小南京”。北门码头,在馆驿码头上游的县城北门外。码头为青石条铺砌,长九米,宽二米,石梯二十七级。

从平溪驿站往西至通河桥,是馆驿街,过了通河桥便是河街。从馆驿码头到万寿宫码头直至北门码头,蜿蜒的河岸,停泊的大小船只连接如长龙,沿河房屋鳞次栉比,人烟稠密,青石铺街,两边商铺林立。先后开设有崔、曾、顾、李四大家盐号,有谢、万两家大油号,冯、苏等三家广货铺(百货铺),袁、齐、李三家官栈,李、王等十余家客栈,陈家钱庄和金银兑换铺,吴家大堆栈,王家马栈,以及饮食铺等;北门上游的水月庵还设有伕行。三个水码头在㵲阳河北岸依次连接,水运日夜繁忙。白天商贾云集,船来船往人声鼎沸;夜幕降临,街上、船上灯火通明通宵达旦,蔚为壮观。沿河两岸风光如画,禅林道观众多,依次有水月寺、屈原祠、镇江阁、文昌阁、万寿宫、广惠寺宫、水府宫、正平寺、雄溪宝刹和莲山峰寺、东山观等。船家、客商以及游人登临揽胜、拜佛参禅,香烟缭绕,钟鼓之声不绝。

来往于思州府的官道经由沙湾,直到馆驿码头,明代的熊明遇这样描绘沙湾:“沙湾在左,河市在右,俱嵌青山之麓。……山中有市,为红花坪,戍菽粱稷,自乡屯蛮寨,皆于此贩糶,多江右贾人。”沙湾及红花坪一带,明代就人烟聚集,已成集市,随着馆驿码头的繁忙,先后开有盐号、堆栈、马栈、客店等。

清雍正五年(1727),撤卫建县,平溪驿迁往城西,但馆驿的繁荣并不因此而消减,依然馆舍众多,商铺林立,官商士人往来于玉屏,无不住停于馆驿。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称为“南开之父”的严修,任贵州学政期满离开贵州,他在《蟫香馆使黔日记》中,将到达玉屏馆驿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记载。他于十二月二十七日清晨从镇远县的青溪乘船而下,下午到达玉屏北门码头,县衙官员备酒席招待,严修一行饭后,又开船向下游行驶大约一里,到达万卷书岩下,在馆驿街买箫九对,然后住宿于万卷书岩下的馆舍。他感慨地在日记中写道:“万卷岩名称其实,但与《鸿雪姻缘》所图迥异。”

明清之际的馆驿,由此而成为了黔楚往来的交通要津和商贸繁华的一方胜地。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