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洋觉梦录》之袁世凯卷,心潮难平,感概万千。袁生于官宦世家,也是书香世家,青年时代的袁虽未考取功名,但办事能力极强,为人又慷慨大方,上司欣赏他能干,同僚喜欢他豪爽。乱世中,从军人跻身政坛,从总统转为“皇上”,中国近代史中,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袁世凯
一
日本在中国东北索取利益的《二十一条》是袁世凯卖国的“铁证”,这是从前的历史知识告诉我的。可是《二十一条》背后却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日本要求中国二十一条》原文
1915年2月,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眼看作为轴心国的德国即将战败,日本企图全盘接手德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抛出让中国蒙受巨大损失与羞辱的《二十一条》。军力强大的日本人丝毫不顾及国与国之间的基本礼仪,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越过外交部直接把条约交给袁世凯,其傲慢与趾高气扬写在举手投足中:“你直接签吧,反正你没有拒绝的资本”。袁气得差点一口老血咯死,要冲冠一怒开战吧,甲午之战的教训犹在,慈禧开战的教训犹在,国内四分五裂,国外群狼环伺(沙俄占外蒙,英国支持新疆闹独立,日本占东北三省,还有巨额的“庚子赔款”在偿还),国家贫弱,国库空虚,岂敢轻启战事。况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按照国际法,如果中国对日作战,即相当于对同盟国宣战,这样的“胆量”慈禧老太已是前车之鉴!又何况当时日本是中国的债权国,一个欠人钱的人,面对一个要账的人,你敢说翻脸就翻脸吗!更何况对方是拳击冠军而你只是一个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之下,谈判,是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日置益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袁其实是把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极致。一、组织团队逐字逐句研究21条,寻求法律、法理、逻辑、现实合理性等一切理由加以驳斥;二、延缓时间,以拖待变;三、启用有欧美留学背景的外交家,通过私人渠道把“21”条内容透露给西方,以达到“以夷制夷”之目的(日本怕西方列强也来分一杯羹,要求中国“绝对保密,尽速答复”);四、与日高层人员搞好私交,打探其底牌。
陆征祥
谈判第一天,时任外交总长的陆征祥笑咪咪地说,来来来,我们先喝茶,然后说,来来来吃点心,日本公使日置益说“陆总长请快点开会讨论”,陆说,开会啊,好啊,我们来定个时间吧。日置益说定什么时间,从早到晚,白天谈不好晚上接着开。陆说这不行啊,你们看我还是外交总长嘛,这一天事务太多啊,这么着吧,我上午处理公务,下午参加你们开会。日置益想这也合乎情理,就说可以。陆总长说,那么好吧,我们每天下午五点钟开始吧。日置益知道被耍怒气冲冲,讨价还价的结果是每周谈三次。结果每次开场都是喝茶吃点心,再谈谈茶道,时间耗完什么都没有谈成,日置益想发作可面对的是陆总长的笑脸,有时候发作完了陆总长会笑眯眯反问“你们说的什么呀,我日语不好你们再说一遍”。陆总长甚至在上厕所时都故意慢吞吞拖延时间,搞得日本人恼怒不堪进退失据。当真是弱国无外交,国家谈判竟以这样的方式拖延求变。
天津博物馆
或许人都有局限性吧,有大智慧的人会关注大事件,而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些小事,总之就是当时的袁政府动用了一切力量阻止日本对华的21条。弱国外交虽然有限,但最后签订的条款已与当初日本要求的条款有了霄壤之别,当时的日本内阁还因此被弹劾下台,被指责办事不力没有在中国占到利益。此条款现保存于“天津博物馆”,有机会去时我一定要记住亲览。
孙中山
在北京的北洋政府与日本艰难谈判时,南方的革命党“讨袁”也在风起云涌。国民党人黄兴等提出暂缓讨袁,以免影响对日外交致国家利益受损,并提出“先国家而后政治,先政治而后党派”。而孙中山坚决反对,并与日高层频繁互动,谋求“中日亲善”,提出“联日反袁”,认为日是列强中“唯一对华保持善意的国家”并拟向日借款,日本也是列强中唯一愿意借钱给孙的国家,后因国民党内反对人数太多而作罢。孙于1915年4月9日公开号召推翻袁政府,时正值谈判最艰难的时期(21条的谈判自1915年1月18日,由驻华公使日置益递交给袁世凯,1915年2月22日开始谈判,1915年5月9日中国被迫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黄 兴
条约签订后,袁世凯召开内阁会议,痛心疾首提出把5月9日定为“国耻日”,并号召全民厉兵秣马卧薪尝胆,用十年时间振兴发展,誓将一雪国耻。
孙和袁在1915年的故事我这是第一次所见,在从前的认知中,孙是绝对的“好人”,而袁是绝对的“坏人”。历史这个漂亮的小姑娘真是任人打扮啊!
当所有人都在往一个方向狂奔的时候,不妨回头看看后面有什么。这是我此番读史的感悟。
《中日民四条约》局部
二
袁待人及其用心,在北洋时,一下属爱上一风尘女子,小心翼翼告知袁,袁当时没有任何表态。事后袁出钱让人给女子赎身,并购置房屋,张灯结彩为其操办婚事。那时的法律一个男人是可以娶几个老婆的,下属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这个巨大的礼物砸得心花怒放。
在当大总统时一次在家会见张作霖,张对摆放的古玩表现出兴趣,袁回头即让人统统打包送于张下榻的酒店。
张作霖
这样的领导,你即便知道他这叫“笼络人心”,可难道不比薄情寡义的好上一万倍吗?
大名鼎鼎的阎锡山,晋军首领,在后来的抗战中让日本人伤透脑筋,电影《亮剑》里与李云龙合作抗日的就是晋系部队,那个儒雅又正直的国民党指挥官楚云飞让人记忆深刻,那些都是阎的部下啊!可是阎在被袁召见过后,有人问他袁世凯长什么样,他说“我不知道啊,我只看见他的鞋”,敬畏之心跃然纸上。
阎锡山
三
大名士章太炎骂人出名,曾在报上大骂“临时大总统”孙文,有人跟骂,他说你他妈瞎咋呼个啥?大总统是万民拥戴的一国之君,你有啥资格骂?只有俺老章才能骂!
章太炎
即到袁世凯为“君主立宪”做准备,章更是大骂。在报上骂得不过瘾,专门坐火车跑去袁公馆骂,袁避而不见,章竟在他家跳脚大骂了一天,骂到气头上还顺手砸了他家客厅的古董。如是者再三,袁忍无可忍让军警把他“软禁”,好吃好喝供着,章大人也不客气,厨师仆人就叫了十几个,每天写文会客吃美食,鲁迅日记中就记载那段时间拜谒章七次。袁还让人留意章写的文章,学术的就尽可能收集保存,骂人的就悄悄销毁。
那时的人真是可爱啊,老顽童章太炎可爱,“袁大头”袁世凯可爱,家仆可爱,军警可爱。
好在是民国时代,回转到封建王朝试试!
袁公馆
四
小凤仙协助蔡锷逃回云南,蔡起兵讨袁,袁对一直在北平生活的小凤仙没有半点为难。之前袁的耳目一直盯着蔡与凤仙姑娘,两人真真假假演了一场瞒天过海的大戏,不光蔡逃脱,与蔡一起沦为人质的蔡母与蔡原配夫人皆逃脱。这一切都有赖凤仙姑娘的协助,按说她是罪魁祸首,蔡在云南起兵讨袁,凤仙姑娘照样在北京八大胡同轻歌曼舞,袁终究没有为难这个风尘女子。
蔡 锷
不管怎样,终究是难得,单凭这点他就胜了许多人。
蔡锷当年穷困潦倒,得袁资助一千大洋才到东洋留学,民族大义终是甚于个人私交,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熏陶下的读书人。
小凤仙
五
“力小而负重,德薄而位尊”,是人生一大悲哀。
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载沣是“监国摄政王”,在溥仪登基他大权在握后立即想除掉袁世凯,这种“除”,不是慈禧太后的“且用且防”“敲敲打打”,而是直接从肉体上除掉。这一招太猛,在各方合力对抗下终于没有得逞。袁世凯奉命“提前退休”,临走时把京城豪宅直接送了人,走得干干净净。
溥 仪
后革命军风起云涌,摄政王载沣重新安排的高官完全指挥不动北洋军,眼看大事不妙,只得再请袁出山。
史书说袁“养敌自重”,想想看,换作是我等小人物,自保都是本能啊!把敌人打跑了你来收拾我么?你刚刚还要取我的人头啊!不“养敌”,何来我?
如此,大清的结局已定。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光 绪
摄政王载沣是前任皇帝光绪的弟弟,光绪皇帝与维新派在变法引起慈禧太后反感的关键时刻寻求袁的帮助,袁握有朝廷最重要的北洋军,第一是形势所迫维新派大势已去,第二是自保的本能,袁选择了站在慈禧一边。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走上断头台,光绪皇帝被囚赢台直至死亡。
如果历史还有如果,监国摄政王载沣是有雄才大略的人,纵然是与袁有“家仇”,也应看到国家危亡四面楚歌。这样的气量放在小民百姓身上倒也罢了,偏偏他是“监国摄政王”!如果没有对袁世凯的斩尽杀绝,那么重兵重炮武装的北洋军会不会一心一意保护清政府?历史又将有怎样的演变?
戊戌变法六君子
六
袁去世前为自己写的挽联是“为日本去一劲敌;看中国再造共和。”他的“看中国再造共和”是人之将死时对这个他曾倾注了毕生心力的国家的祝福,还是对激进党与普罗大众的嘲讽?这恐怕是一个千古之谜了。
黎元洪
袁去世后,在各方的见证下打开藏着他遗言的“金匮石屋”,遗书中写下的继承人名单依次为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没有人们臆测中的大公子袁克定,也没有任何一个袁家人。而且其三个继承人都或明或暗以不同的方式反对袁称帝,以袁的精明,也或明或暗予以反击和对抗,但并没有影响他对国家大事的处置部署。袁大总统,你一生功过是非该如何说!有史家说你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是在“失足”的瞬间有多少前涌后推的力量谁能看得见?
段其瑞
徐世昌
袁逝于1916年,在他的身后,是长达12年的军阀混战总统更迭,至1925年国民党北伐成功,完成了中国名誉上的统一。满目疮痍的国家,民不聊生的世道,催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勃勃野心,多难的中国即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读史到此处,竟难分难舍,一代枭雄离去,数以十万、百万计的草民将殒命于后,痛哉、惜哉!
世人常谓政治与我何干,我辈自有“岁月静好”,哪曾知道政治人物的走向决定千万人的身家性命!
袁克定
袁克文
书毕,百感交集,百度了一下袁的后人们的命运:
袁一妻九妾,育有17个儿子,15个女儿,女儿们大多嫁得较好,多是当时的达官显贵或文人雅士,儿子们就星罗棋布了。大名鼎鼎的长公子袁克定,其父去世后在天津幽居,日本人来后邀请他出山,被严词拒绝,后穷困潦倒靠表弟张伯驹资助度日,逝于五十年代初。二公子袁克文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喜诗文,入青帮,开门收徒,曾写诗反对父亲称帝,三十年代中期散尽家财而逝。其余的儿子中,有留学回来办企业后被并入“公私合营”的,有在中学教书“史无前例”中被学生打死的,有苟活庸碌的,有在国外生活的,还有当不成“皇子”而疯掉的……
作者近影
作者简介:
张菊,毕节市作家协会会员,织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织金文艺》编辑部主任、散文编辑,不再年轻的文艺“老青年”。喜爱阅读,喜欢思考,喜欢生活的顺其自然。“我在泡茶,你来喝茶,茶也足够,水也刚好”,写作者与阅读者、人世间的友情,何尝不是如此!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 珺
分享: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