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县,距离贵州省会城市贵阳不过200余公里高速路程的小城,是一片已有三千余公里发展历史的古老热土。汉代时称毋敛,与夜郎、且兰并舟为秦汉时期贵州境内三大古国,唐借调黑石牛县,元代设置独山州。自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7)知州欧阳辉修建州府起,已有400多年城市发展历程。
独山县城北约8公里,有一座建于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的深河桥,桥长37米,宽5.7米,高近17米,桥下悬崖峭壁,有河道名曰深河,是一座古老的单孔石桥,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记载:“有涧自东谷走深崖中,两崖石壁甚逼,涧嵌其中甚深,架石梁其上,为深河桥”,该桥因此得名。
深河桥,在今天看来或许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但在1944年,它可不是那么简单。在这里,中国军队、盟军以及少数民族浴血奋战,成功阻止日军北上。
这座被誉为“贵州抗战第一桥”的深河桥,成了日军的梦魇,它背后蕴藏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不仅是抗日战争的关键点,还成为日本战败的转折点。
1944年《黔南事变》之深何桥战役
(一)
1944年11月中旬,日军占领广西宜山后,为扩大战果,追击国民党,并向重庆政府施加压力,趁贵州防务部署尚未就绪,派兵从黔桂铁路向黔南进犯。
11月21日,日军第11军发出“向独山、八寨追击”的命令,分兵三路入侵贵州黔南。史称“黔南事变”。
黔南事变独山之战中,日军魔爪所到之处,烧杀奸淫,抢掠破坏,独山县城大火燃烧竟达七个昼夜,从县城到深河桥八公里路上,几百辆汽车残骸横陈竖列,数千具尸体倒卧路旁。仅县境内被日军杀害及冻饿病死民众达2万多人,城内1万6千余栋房屋全部化为灰烬,直接财产损失达361亿元(1945年价),使有“小上海”之称的独山县城,倾刻间毁于一旦。
在日寇的铁蹄之下,贵州仅通铁路的独山铁路财产损失极为严重:麻尾、独山车房停放462型蒸汽机车近20台被烧毁,损失约2千万元;独山北站有3辆客车,其中一辆为交通部长侯家源的高级专用16节车箱公务车全部烧光,其中有一节为慈禧太后花车,是慈禧为了到奉天谒灵,花钱向英国订购的,车内珠宝装饰,豪华无比,也被洗劫一空;停放在深河车站的三十吨棚车,内装缝纫机和棉纺织品,深河至大坪区间的两辆三十吨棚车,内装运当时的硬币——锑豪,全部被劫,损失不下3千万元。
1945年元旦,中国政府在《告全国军民同胞文书》中指出:“要以去年为危险最重而受患最深的一年,敌人侵犯到贵州独山,这一年实在是第二期抗战中最堪悲痛的一页”。
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不利局面,发动了侵华战争失败前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势。日军集结了50万军队,从当年4月起,先后发动了河南豫中会战、长沙衡阳会战和桂林柳州会战,在打通北平汉口、长沙衡阳线,攻占郑州、洛阳、长沙、衡阳后,日本侵华派遣军第六方面军以横山勇的11军、田中久一的23军共8个师团、2个旅团的18万兵力,于9月上旬从湖南、广东分兵三路,分别由广西思恩(今环江)进攻荔波黎明关;由广西宜化进攻荔波佳荣,后进犯三都。另一支主力部队日军第13师团104联队4000多人,由广西六寨进犯独山麻尾、下司、上司等地,对桂林、柳州、南宁等地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由于敌势猖獗,陪都——重庆震动,蒋介石急调29 军由川入黔,先头第91师在师长王铁麟将军率领下,于11月28日乘车匆匆抵达贵州独山,迅速占领黑石关、白腊坡和甲捞河桥边阵地,构筑工事,阻止沿黔桂公路北犯之敌,掩护友军集结,破坏广西六寨至贵州独山间公路。同时,布署兵力:黑石关一个营,甲捞河桥边设指挥所,白腊坡和风凰山上设 272 团作预备队,白腊坡前两公里的矮关附近马蹄岩,文家山上设 271 团和炮兵阵地,马颈坳和上营盘设273团阵地,两阵地交叉火力封锁住矮关垭口。之后,29军军长孙元良随溃败的 97军部队逃至独山,与王铁麟师长协同指挥对日作战。
(二)
老人王振义,是独山县下司镇人,亲历了黑石关激战。11月30 日下午,时年19岁的王振义跟着一大批难民从下司向北逃亡,身后传来连续不断的枪声。12月1日凌晨,大批难民来到独山县上司镇黑石关村,这里地势险要,关隘上的中国军队阻止了难民步伐。
守军担心日军佯装难民入关,于是让大家在关外休息一晚再进城。王振义说,起初大家席地而坐,但背后枪声越来越近,有人不停地喊“小日本来了,快跑啊”,大伙起身冲关逃命。
王振义被挤倒在路边一片草丛,他听到“嗒嗒嗒”的枪声,落到地面上的炮弹将漆黑的山路点亮,奔跑的难民也是成片成片地倒下。王振义看到,日军几次冲到了距离关隘50米处,又被机枪扫射逼退。守军阵地上,机枪口不断冒出火花,关口下,日军把手榴弹扔过去。敌我双方你来我往,不少日军还是被机枪射倒。
黑石关的激战大概持续了一个小时,日军攻陷了黑石关。王振义的耳朵再没有听见枪声,只是“嗡嗡嗡”的耳鸣。他从一堆尸体中爬了出来,在天蒙蒙亮时绕山路越过黑石关。
据悉,当年黑石关阻击战,是“黔南事变”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镇守黑石关的部队是国民革命军第29军91师 271 团的一个营。是役,300多名国军将士和5000多位难民身亡。关隘失守后,官兵掩护难民继续北上逃亡。
此后,271、273团在矮关至白腊坡两侧山头夹击敌军,并得到美军战机配合,杀敌数百人,也给难民逃亡赢得时间。12月1日下午,敌人绕进山林准备进军独山。在白腊坡91师阵地与 29军军部的有线电话被日军切断后,为避免遭到敌人突袭,91师放弃白腊坡,向独山县城撤离。
(三)
除了沿着黔桂线逃亡的难民,当时一些熟悉地形的独山村民,会找一些洞穴作为避难所。当战火将蔓延至独山上司镇时,难民涌入上司,不过在镇上却找不到人。后来,一些难民被当地人带进一处名为“双虹洞”的溶洞内,躲过了这场浩劫。
双虹洞位于上司镇交摆村下江组,是一个大天坑,天坑下是水道,要乘坐小船才能进入洞内,其内别有洞天,洞中洞可容纳几千人避难。史料记载,战火烧到黔南大地时,上司、下司等地千余位村民就在这里躲了两个月。
不过,在中国军民撤离独山前几天,县城已开始骚乱。从1944年11月29日起,县城被烧了七天七夜,全城化为废墟。
11月30日,独山被攻陷前三天,县城附近传出爆炸声,难民以为是日军杀到,遂涌出县城往都匀方向逃。韦永扬看到火光从物资仓库方向传来,便和警备司令部其他人尽力控制场面,他们大喊,“大家不要慌,这是我们在烧仓库。”
韦永扬说,此前他们已接到命令,如果黑石关告急,立即实施“焦土战略”,不给敌军留下任何物资、补给品。当夜,独山城内随时都能发现某处的房屋燃烧起来,火光映红县城。韦永扬也曾目睹一名流氓抢劫被巡逻军人发现,当场执行枪决。
12月2日上午,韦永扬和部队、难民一起撤离独山县城,走到几里外,还能看到县城上空弥漫着烟雾。此后日军进城,独山沦陷。
独山抗战研究专家何仕银说,他在整理独山抗战史料时,曾接触过多位当年躲藏在县城四周的村民,时年15岁的周耀光是其中一位。
当年,周耀光躲在附近山上一处小洞坑里,用草掩盖着自己。他从山上观望县城,看到日本军人进入县城后进行大搜索,对撤退不及的难民进行屠杀,并从燃烧的房屋中搬出了仅剩的一些蔬菜和粮食,其他再无所获。
12月4日,日军陆续撤出独山县,临走时,他们又炸毁很多房屋,给县城又加了一把火,大火持续到12月6日才熄灭。后来经证实,当年对独山进行建筑破坏的是日军后续部队工兵第13联队。
尖锐的防空警报在肃静的展厅中突然响起,令人惊惧。“这是当年日军轰炸时,同胞们听到的防空警报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深河桥抗战遗址陈列馆内,讲解员杨燕林讲述着贵州各族人民团结抗战的历史。
杨燕林的外婆,是返场浩劫的亲历者和幸存者。“外婆说,看到飞机飞过,听到炮声响起,老百姓就得躲到溶河里。”杨燕林说,当日军离开后,老百姓们回到村子,看到来不及躲祸的同胞惨状,那是外婆一辈子的梦魇。“外婆每次说到这里,眼泪就像断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
然而,中国的抗日战争说起北京的卢沟桥我们耳熟能详,但贵州的深河桥知道的人却不多。抗日战争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北起卢沟桥,南止深河桥”吗,可见,在深河桥上的战功并非小于卢沟桥,那为什么知名度没卢沟桥大呢?要知道深河桥不仅是抗战胜利的一大转折点,还是侵华战争的最后一站(战)。所以,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与卢沟桥齐名的深河桥,我在这向大家介绍历史名胜——深河桥。
追忆到1937年侵华战争,当年奉命死守独山的部队正是“七七事变”时在卢沟桥抵抗日军的国民党王铁麟师长率领的91师271 团、272 团和273 团,29 军91师;这支充满着传奇色彩的部队,从卢沟桥打响全面抗日的第一枪,到独山深河桥成功阻截日寇横行中华大地的步伐,七年后的雪耻,历史的巧合铸就了这支光荣之师,也弥补了,人们些许的遗憾。日军入侵荔波,遭到水族青年潘文高、潘光发、潘秀辉组织的50多人自卫队抵抗。这支自卫队凭借悬岩陡壁与日军周旋,先后打死打伤日军100多人。日军入侵三都后,也被该县人民自发组织的农民联队进行抗击,他们有的埋伏于山上向日寇射击,而日军遂孤注一掷,企图打通桂黔大陆交通线,速决中国战场。11月28日,日本侵略军一支部队从广西的南丹县进犯独山麻尾镇,12月2日攻占贵州黔南重镇--独山县城,日军侵占独山后,狂妄地在火车站宾馆墙壁上写下“无血占领”。烧杀抢掠,并引爆洞口弹药库,造成“事变”中最大的一次爆炸,即“洞口大爆炸”。霎时间,独山县城爆炸声此起彼伏,全城一片火海。激起了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为保卫家乡,捍卫国土,水族人民和兄弟民族联合起来,拿起手中武器,抗击日本侵略者,截杀敌军于十里长坡。日寇连夜进攻石板寨,石板寨水族人民奋力顽强抵抗,激战整整一夜,打死敌寇8人,黎明时,穷凶极恶的日寇用平射炮轰击石板寨,并使用烧夷弹炸烧了半个村庄,尔后,日寇直入九阡腹地。九阡的水族人民和布依族人民,并肩与日寇激战于姑谭、板梨、龙场、水昂一带,他们村自为战,人自为战、分段阻击,以各个击破的游击战术与敌周旋。虽使用的是土枪、土炮和大马刀、但由于士气高涨,精神顽强至使敌军如过街老鼠,四处受击,据不完全统计,黔南事变几天期间水族联合兄弟民族在水族地区共发动抗日战斗二十多起,缴获小炮一门,机枪两挺,三八式步枪180余支,骡马17匹以及其他物品多件。日军直逼贵阳市,威胁陪都重庆。
(三)
参与深河桥抗战陈烈馆布馆的工作人员龙毓金回忆,2008年10月,一位白发苍苍的美国老人,不远万里从美国来到深河桥,他站在桥边静静抚摸着桥墩,临走时,还脱下帽子对着石桥鞠了一躬。这位美国老人名叫富兰克·亚瑟·格里森,当年88 岁,住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来到独山就是为了在黔南人民抗日纪念碑前,给当年牺牲的战友献上一束鲜花。
“64年能改变一个人的容颜,却改变不了关于战争的记忆。”龙毓金还记得当年富兰克说的这句话。富兰克在回忆中提到,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他报名入伍。不久,他所在的部队被派往中国,执行各种爆破任务。
1944年11月下旬,富兰克带领10个美国士兵,乘坐两辆吉普车从柳州前往独山执行炸桥任务。同年12月2日,富兰克接到命令要炸毁深河桥。当日上午,他们准备炸桥,可是难民如潮水一般通过深河桥,他下令推迟炸桥时间,直至有情报称,独山县城已被占领,日军正往深河桥进军,他才下令把桥炸掉。
在断桥这头,中国29军上千兵力埋伏在山中,日本300多人的先头部队来到深河桥,遭到中国军队攻击,还没反应过来的日军在空荡的桥边无处躲避,一些日军直接跳到崖下的深河里。半个小时,日军死伤过半。
为避免日军架桥北上,中国军队在此守候两天两夜,但未见到日军再次前来。12月4日,日军开始撤出独山县。
富兰克猜测,炸断深河桥前,美军部队就对广西南丹至独山多处公路实施爆破,敌军的粮草辎重及机械化部队被困在路上,独山成为空城后,敌军所需的物质短缺,迫使他们撤离。
日军进入独山后,104联队不足3000人,中国军队6个军在都匀马场坪集结准备决战,部分中国军队也在两广地带威胁敌后。此后,日军考虑战线拉长、补给不足,下令104联队于12月4日撤军,并让工兵炸毁烧光独山附近的工厂、铁路、桥梁等设施。日军第3师团第6联队、第34联队也于12月10日全部退出贵州境内。
这次浩劫,史称“黔南事变”,中国军民虽伤亡19000余人,但给了日军迎头痛击。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被斩断于深河桥,独山成为日寇侵华的最后一站而载入史册。此后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近一年时间里,日寇再无反攻。
“独山深河桥是日本侵略军深入我国西南内地的最后界限之一,成为侵黔日军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是侵华日军走向失败的历史见证。”李天和告诉记者。
巧合的是,“黔南事变”时在独山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军的部队正是“七七事变”时在卢沟桥边打响抗日第一枪的29军。
中国抗战“北起卢沟桥,南止深河桥”,同一支军队,一个起点一个终点,见证了抗战从开始到胜利。
南通广西,北接都匀、贵阳。如今,经过重建的深河桥,是210国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仍然是独山群众出行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
而在旧深河桥不远处,新建的新深河桥,则为独山县的飞速发展打通了另一条要道,也为黔南各族人民全面迈进小康社会铺就了一条坦途。
延伸阅读
贵州将建中国抗战难民纪念墙
2015年6月9日“贵州中国抗战难民纪念墙”项目论证会在贵阳举行。贵州省政协委员中,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城建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就“中国抗战难民纪念墙”建设的意义、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进行论证。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出现东北难民南行开始,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全国沦为难民的人数达1亿多。其中,1944年8月至1945年6月,逃亡在广西柳州至贵州都匀黔桂铁路、黔桂公路沿线的难民达1000万人以上。亲历者说,当时公路上人满为患,十分拥挤,很多人都走到路边的山坡上去了。由于饥饿、疾病、寒冷,加上日军轰炸,沿途死人遍野,难民们都是在死人堆边告别亲人。据统计,当时从柳州至都匀沿途死亡难民有100万以上。
中国抗战难民纪念墙项目,由贵州省政协委员提案建议,独山县和都匀市分别立项,由贵州省布依学会、贵州省水家学会、贵州民族报社宣传推动,贵州怡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单位投资6000万元建设。计划于2015年8月8日前苏联对日宣战70周年纪念日,分别在独山深河抗日文化园、都匀市九龙寺举行落成祭祀大典。
2020年,深河桥抗战遗址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设施、遗址名录;2023年,深河桥所在的麻万镇麻抹社区被纳入全省第三轮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冉静)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