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史话

崇祯八大家 画中九友 甘露寺抗清——他是辛弃疾王阳明之后的文武全才

2024-03-19 16:29:24 作者:张勇 来源:贵州文化网

贵州山川奇伟,人物称盛。历朝历代以来,文学武功,政治忠义,联翩蔚起,惟对于艺术表现,比如书画之事,虽然也有很多研究者,但是如果想要找出卓然名家,则惟杨文骢足以当之。杨文骢书画之精,四百年来,为海内所公认,而画尤其精绝,得杨文骢一轴者,无不视为稀世之宝。由此可见,人才的成长非地域所能限制。弘光朝和隆武朝时期,杨文骢组织抵抗清军,在甘露寺等地坚决、顽强战斗。成为自辛弃疾、王阳明以来的文武全才。杨文骢性情豁达豪侠,文词优美,不屈不挠,忠义凛然,足以矜式乡闾,故《明史》特别为杨文骢立传。

清朝官修的《明史》 介绍杨文骢如下:杨文骢,字龙友,贵阳人。浙江参政师孔子。万历末,举于乡。崇祯时,官江宁知县。御史詹兆恒劾其贪污,夺官候讯。事未竟,福王立于南京,文骢戚马士英当国,起兵部主食,历员外郎、郎中,皆监军京口。以金山踞大江中,控制南北,请筑城以资守御,从之。文骢善书,有文藻,好交游,干士英者多缘以进。其为人豪侠自喜,颇推奖名士,士亦以此附之。

作为早期复社社员,杨文骢与复社领袖张溥及后来称为“复社四公子”的陈子龙、吴应箕等交好,并与陈继儒、董其昌、倪元璐等名士交游甚密。崇祯年间,杨文骢官历任江宁、青田、永嘉县令。清军入关后,妻兄马士英当政任内阁首辅大臣,此时杨文骢官任弘光朝兵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务,兼军京口。南京沦陷后,任职隆武朝兵部右侍郎兼右俭都御史。清顺治3年7月,杨文骢在浙江衢州抗清,败退福建蒲城后被俘,英勇不屈被害,一家同死难者达36人。《明史》将杨文骢列入抗清烈士中。

杨文骢先人是豫章庐陵人(今天江西省吉安市),始祖名叫杨德,字克明,籍贯贵阳。父亲名叫杨师孔,字愿之,一字冷然,贵州卫人,先人籍贯隶属德安,洪武年间以武功升千户,征讨蜀地,后又入黔,于是杨家成为了贵州人,万历辛丑年成为进士,步入仕途至湖广布政使,生平工于诗文,喜好游览,交游较为广阔,明末当世名人多有结交,作品有《远游漫记》《秀野漫记》等。

杨师孔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是杨文骢。杨文骢育有二子,分别叫杨鼎卿、杨鼎勋。杨鼎卿官拜忠贞将军都督同知,兵败后与杨文骢共赴国难。传闻杨文骢有儿子寄藏于江南李茂芬家里,李茂芬是忠贞将军的中军。杨鼎勋出生还不到周岁,杨文骢命其生母郗氏怀抱着回归了故里,路途中屡次遭遇贼寇,最终得一个名叫莲花的使唤女丫鬟,背负着杨鼎勋,同郗氏一起躲藏在荆棘中才得以脱险。杨鼎勋一生孤苦,以儒冠终世。

杨氏一族世居贵阳城南石林精舍,遗址遗迹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从贵阳的园林故宅来探寻,与杨姓有关的故宅是今天贵阳市南明区新华路石岭街中段的杨家花园。清光绪以前,石岭街包含阳河沟、凹字街、赖子坡三条街巷。石岭街的中段的就是过去的凹字街的杨家花园,花园位于南明河南岸,这一段河湾旧时称为杨家大河,河流南去百米左右齐家潭河岸有高高的岩石一座,岩石间有天然石洞一个,据说可以通达贵阳市南郊的摆郎。此处距离贵阳地标甲秀楼有四五百米左右,石岭街的石岭二字,就是源于杨师孔杨文骢石林精舍“石林”的讹读。

1931年,杨家花园为窦简之(民国时期任交通部邮电司司长、贵州法政学校校长、贵州审判厅厅长、贵州省议会副议长等职)购买,加以修葺后,在河岸上新置消夏凉亭一座,园前有民居几间,水田一湾,沿河两岸怪石嶙峋,园南面有伸出向水面的高岩。

杨文骢自幼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收到诗书画的熏陶,大约在童年时期即已经留心绘画。二十岁以前他的绘画技巧已经相当成熟,并已有作品面世。就目前所知,杨文骢最早的绘画作品,是一副作于万历40年的《兰竹卷》。杨文骢另一件传世较早的作品,是一幅作于万历44年的《赠无功山水卷》,著录于顾文彬的《过云楼书画记》,作画时,杨文骢年仅20岁,彼时杨文骢父亲杨愿之在北京授翰林院检讨,充福五讲官,因此作画地点应当是在北京。此两件作品如今不知流落何处。

现在能够看到的杨文骢作品是《仿九龙山人山水图》的立轴,作于天启3年,落款为“天启三年四月学九龙山人意,时在金陵寓斋”。天启元年,安邦彦反叛,叛军包围了贵阳城300多天,杨文骢家举家迁居南京。到了南京后,杨文骢“工书画、喜交游”,不久就享誉南京文坛,特别是绘画的名声,很快就超过了他的诗文,这一时期的书画作品可以见到的是《十竹斋书画谱石谱》《画江行十二幅小记》《十竹斋书画谱翎毛谱小序》。

时画坛领袖董其昌的好友陈继儒认为杨文骢的画“气吞古人”,可与董其昌媲美,董其昌对此也是心服口服。同时期的著名画家秦懋德也认为“得诗书画之中三味者,必推龙友”,吴梅村将杨文骢、董其昌、王时敏、王鉴诸位画家并称,在《画中九友歌》中塑造出了一个运筹帷幄、驰骋疆场而又诗书画三绝的豪放之士的形象。清朝初年周亮工在《读画录》中评价杨文骢说“同辈墨妙,推龙友、超宗、子一,皆以苍秀出入古法,非复仿云间昆陵,以濡弱为文澹也”。

在杨文骢众多作品中,《山水移》可谓是他的一生代表。崇祯2年7月,杨文骢从南京出发,经杭州西湖,畅游了天台山、雁荡山风景名胜,回来后即将此次行程所作诗文画图集为一册,画册命名为《山水移》。随即刻印成书,并增加前后两年所作作品。《山水移》集中体现了杨文骢早年的诗文和绘画艺术造诣。

《山水移》以诗139首为一卷,《赤城山赋》《赋序》为一卷,《台荡日记》《江行十二画记》为一卷,《腐侯传》为一卷。附录诸社长25人送游、赠言、题集、题画作为一卷,首简又载杨文骢舅舅越其杰、老师邹嘉生两篇为序言,以董其昌、陈继儒、倪元璐、李日华、谭贞默五人题画册,范允临题画诗,李思聪送游诗,谢上选题集诗并杂置卷端。

《山水移》所收录名家序跋较多,包括邹嘉生、越其杰、马士英、夏允彝、魏学濂、董其昌、倪元璐、莫友芝、莫棠等,其中有付梓前所书,也有刻成后补题,还有后世重新刊刻时增加的,各家序跋从不同角度评价了杨文骢的绘画和诗文艺术成就,乃至大节大义的为人处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杨文骢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董其昌为杨文骢作《山水移引》曰:“画家以神品为宗极,又有以逸品加于神品之上者,曰‘失之自然尔后神也’,士大夫当穷工极妍,师友造化,能为摩诘而后为王洽之泼墨,能为营邱而后为二米之云山,乃足关画师之口而供赏音之目耳”“杨龙有生于贵竹,独破天荒。所作台、荡等图,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韵去其佻,余讶以为出入巨然、惠崇之间,观止矣!龙友一日千里,春秋甚富,未见其止”。马士英为《山水移》作序曰:“最善移者情也,最难移者亦情也。情之所安,封以自守。暗鸣之雄,见柔媚而骨销,自好之士,酌贪泉而忘靡,此为所夺而移者也”。

杨文骢被誉为“生于贵竹而天下爱且敬之”“牂牁才子遣真姿,文采风流世所师”(《黔诗纪略》)。作为历史人物,杨文骢的一生,从明末清初那个时代环境来看,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比起钱谦益为代表的一众投降清朝甘作“贰臣”的东林党复社人员,杨文骢知势不可为,但是仍然临阵坚决抵抗,不逃避,不曲降,视死如归,即便赔上全家三十多口性命,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南明、清朝、民国历代所推崇敬仰。崇祯年间,做地方官的杨文骢提倡文武实学,政务作风清惠,在弘光朝处于派系倾轧的场合,杨文骢周旋保护善类,大量接济寒士。

诗书画三绝奇才,在以钱谦益等为代表的东林党复社“清流”“君子”们已经望风而降后,明知不可为收拾残局统领明军誓死抵抗满清大军,杨文骢,可谓是宋朝辛弃疾、明朝王阳明之后难得的文武全才。《明史》记录“(杨文骢)迁兵备副使,分巡常、镇二府,监大将郑鸿逵、郑彩军。及大清兵临江,文骢驻金山,扼大江而守。五月朔,擢右俭都御史,巡抚其地,兼都督沿海诸军”“明年,衢州告急,诚意侯刘孔昭亦驻处州,王令文骢援衢,七月,大清兵至,文骢不能御,退至蒲城”。在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特殊时刻,杨文骢谈兵精贯,论世宏深,并非传统的文人书生意气,只看杨文骢后期的领导抗清斗争,各处转战,就可以说明。

作画,杨文骢并非只求形似,而是注重写生,同时注重师古,效法前人,其山水画受同时期的董其昌影响,并上追黄公望、倪瓒,与董其昌、王时敏等人合称“金陵九子”。

杨文骢的诗歌,精粗间出,才气纵横,骨力峻峭,虽不及绘画成就绝高,但已经属于明末彼世一流,有《洵美堂诗集》9卷600余首,在明刊《媚幽阁文娱》《黔诗纪略补编》中也有不少杨文骢的作品。友人陈子龙在《洵美堂集序》说道:“独我友杨龙友天资英拔,触类多能,兵家之言,尤为精贯”。杨文骢的诗文与董其昌、陈继儒等人一同入选时人夏云鼎编选的《崇祯八大家诗选》。清人莫友芝赞美杨文骢诗文曰:“骨挺劲岸逸,已有不可一世之气概”。书法方面,杨文骢也是有明大家,旧刻崇祯八大家,杨龙有被列为一家。

杨文骢十分热爱自己的故土贵州贵阳,在《赠画与徐致公》一诗中写道:“欲画东南山,含媚修浓妆,秃笔不受怜,奔轶思故乡。故乡在天际,梦魂共相将”。杨文骢以赤子之心眷恋着生他养他的故乡贵州贵阳。(张勇)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