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

天眼27°访谈|周明:用贵州方言说相声

2022-11-19 07:56:59 作者:陆青剑 来源:天眼新闻

 

人物名片

周明(老周哥),1950年生于贵阳,一级演员,贵阳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2004年至2021年担任贵州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六届、七届理事,全国第八次文代会代表,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曲艺大赛评委,四、五、六、七届贵州文艺奖评委,贵州省文联委员,贵阳市政协委员等。

>>>>>>>>>>

曾常年到工矿基层演出、出国演出一去就是很长时间,曾在剧场连续演出相声剧达半年之久,曾在省市两级电视台用相声的表达方式主持新闻节目,曾着力扶持年轻相声演员繁荣贵州曲艺……在贵阳市观山湖区石标路金华园小区,72岁的知名艺术家周明除了每日观花赏草,还经常和省内外文艺界人士交流心得。板寸头,中等身材,脸上常挂着亲切的微笑,地道的贵阳方言一出口,相声味道立马弥漫开来。

从修理工到相声演员

知青、代课教师、锅炉工、修理工……周明很希望这样的工作履历出现“一点波澜”。1971年,他报考了贵阳市曲艺团,他的才艺表演是著名歌唱家郭颂的《新货郎》和一段广播体操。考完试后,他依旧去单位继续干活,没把是否考上放在心头,对于一个街道工厂的修理工而言,艺术殿堂似乎太高大上了点。

21岁考入贵阳市曲艺团时

两个月后,贵阳市曲艺团副团长亲自跑到周明家里,通知他已被贵阳市曲艺团录取,成为体制内正式的编制演员,端上铁饭碗,不当临时工了,这是当年老百姓的普遍追求,周明内心大喜。

周明告别曾经,开启崭新的艺术生涯。他在团里接受形体、声音训练,不到半年,他开始登台表演。面对满场600多名观众,他与著名相声演员孙宝奎一起讲了一段相声《喇叭声声》,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年,孙宝奎收周明为徒。孙宝奎曾是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的成员,1961年带着侯宝林的推荐信携夫人唐淑英(单弦演员)来到筑城,成为贵阳市曲艺团的台柱子。“孙先生的艺品、艺德,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及其表演风格,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周明说。

周明(左二)和师兄弟以及著名相声艺术家欧少久(前排坐者)

有名师指导,周明的进步很快。1976年中国文联与中国曲协在北京举办全国曲艺调演,经过全省选拔,他与著名相声大师刘宝瑞的大徒弟、中铁二局的优秀相声演员周游搭档,代表贵州相声在公安部礼堂向侯宝林、郭启儒、马季等艺术家作汇报演出,作品是相声《幸福列车》,成为贵州相声演员进北京表演相声第一人。

周明(左)在贵阳方言相声剧《财迷丈人》中的扮相

1979年,周明同孙宝奎合作,将刘凯等人创作的相声《财迷丈人》改编为同名贵阳方言相声剧,并用花溪青岩方言表演,周明扮演“财迷丈人”一角。这个讽刺嫁女要彩礼现象的相声剧,当年在市曲艺团剧场连续演出百余场,场场爆满,周明将“财迷丈人”的自私贪财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大受观众欢迎。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还进行现场录音,节目播出后反响更为强烈,全省各地相继出现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财迷丈人》版本,演员着不同的贵州民族服装,在各村寨演出少数民族方言相声剧《财迷丈人》,使北方相声这一艺术表演形式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

周明(左)与师父孙宝奎夫妇出演贵阳方言相声剧《财迷丈人》

多年来,周明留下了《找堂会》《歪批》《王金龙与祝英台》《财迷丈人》《买房的九种死法》《农家乐》等一批代表作。《中国曲艺文库——相声大词典》对他的评价是:“周明捧逗俱佳,表演风趣幽默,擅长柳儿话,学唱富有韵味。”

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的贵州省艺术代表团,前排右二为周明

在周明的舞台经历中,到省外演出给他留下难忘的记忆。1980年,他作为市曲艺团演员队长,带领演出小分队赴云南慰问参战部队。2004年,中法文化交流年,身为贵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的他参加贵州省艺术家代表团到法国做文化交流演出。在包括巴黎、马赛、里昂等在内的城市,他和来自中国贵州的艺术家们展示了贵州艺术的悠长韵味,“中国贵州”之类的字样在法国的媒体上频频出现。法国人通过这个演出,认识了中国艺术,更认识了贵州。情景剧《中国参与》法国巡演4个月,演出20多场,周明扮演舅舅一角,其塑造的丰满的人物形象给法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闻节目里的相声尝试

2006年,作为贵州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的周明,寻思着如何将曲艺与媒体结合,恰好贵阳电视台程剑波主任找到他,希望他担任新创节目《天天摆故事》的主持人。该节目突出地域特色,以“故事+新闻”的形式向观众传递贵阳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他想,如果能在电视节目中运用相声手段讲新闻,无疑是一种创新探索。

在《天天摆故事》节目中

周明转身成了贵阳电视台《天天摆故事》栏目的主持人,艺名“老周哥”。“老周哥”接地气、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让其所讲的新闻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每晚黄金时间,贵阳观众准时坐在电视机前守看身着唐装的“老周哥”亮相。荧屏中,坐在案几前的周明手中折扇一摇,有板有眼地说起了开场白:“天天有故事,天天摆故事。”从2006年到2008年,他在《天天摆故事》这个热播栏目中摆了400多集的故事。观众觉得“老周哥”讲的新闻故事不仅有相声味,更有烟火气。

在《天天摆故事》节目中

用摆故事的手法来讲新闻,贵阳电视台的这个举措在全国来说十分新鲜。电视台当时安排3个摄制小分队,每天外出采集故事,然后在演播室里让周明用方言来说,不仅故事味道浓,而且作为相声资深演员的周明,还在讲述新闻故事的过程中用上相声里抖包袱的手法。这与正襟危坐讲新闻的传统做法大相径庭,观众看了反响强烈,《天天摆故事》很快成为贵阳电视台的名牌栏目。

《天天摆故事》火爆之时,周明的腰椎却出了问题。此时贵州电视台正在筹备室内情景剧《开心帮》,进入主要演员名册的周明只好遗憾地放弃这个机会。后来贵州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潘源找到周明,邀请周明担任《天天来帮忙》的主播。该节目和《天天摆故事》一脉相承,而且是现场直播,这种模式让周明感到很过瘾,于是每晚8点半,周明又在贵州电视台《天天来帮忙 周哥热心肠》做起了电视直播。

周明主持的《天天来帮忙》海报

《天天来帮忙》虽是服务类节目,但也有一定的新闻性。如果说不是纯粹的新闻,那就是周明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把自己最新掌握的信息及时告知观众。“我发觉做这样的节目,确实在帮很多人的忙,为此我觉得很充实。”这个节目一播,就播了3年多。

参加第八届全国文代会

周明的主持风格可谓独树一帜,轻松的语气,亲切的方言,相声味和新闻味相交织的表现手法,使得周明“跻身”大众电视明星之列。在栏目播出的几年中,“天天来帮忙 周哥热心肠”成为贵州观众的口头禅。周明走在街头,都有素不相识的路人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尽管周明天天乐在其中,但由于身体每况愈下,他只好告别演播室。

为贵州曲艺发展不遗余力

回忆起几十年的从艺经历,周明感受最深的是,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荧屏里能留下让观众津津乐道的经典形象,就是最大成功。而作为省曲协负责人,周明更担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在省曲协主席的17年任期内,省曲协取得的可喜成绩,都与他的着力推动密不可分。

新世纪以来,贵州的曲艺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在桐梓、思南、兴仁、都匀、瓮安等地成功举办的第八届至十四届“杜鹃书荟”曲艺大赛,是检验贵州曲艺创作水平的一个风向标,725件分别获得文学创作奖或节目奖的作品,体现出了贵州曲艺发展的成色。省曲协牵头组织编撰、中国曲协出版的《全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曲艺艺术》等丛书,提升了贵州曲艺的理论水平。省曲协举办的贵州省中青年曲艺创作培训班,开展的“曲艺走进高校”“民法典”宣传等活动,将人才培养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使得贵州的曲艺人才传承不断。

周明(后排六)在贵州相声大会上

“省曲协坚持把出精品、出人才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推出了一大批观众喜欢、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好作品。”周明说,好作品需要人才支撑,为此,省曲协积极鼓励创作,以作品托举人才,以人才推动作品,一批佳作应运而生:侗族琵琶弹唱《侗乡情深》、对口相声《五星级医院》等入选中国曲协“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优秀曲艺作品选辑;创作的布依分彭绕《桥城新韵》、布依八音坐唱《抗天歌》、布依族花灯说唱《贺灯乐》、侗族琵琶弹唱《侗寨歌节猜歌谜》等具有浓郁贵州地域特色的曲艺作品,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中表现出色;谐剧《辣子鸡》、水族旭早《水寨除魔》获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节目奖,实现了该奖项在贵州零的突破;彝族咪谷《厅长哥哥探亲来》等多部佳作,在全国性的比赛、展演活动中,很受欢迎。

引荐散打评书名家李伯清(右)到贵州传授技艺。图为李伯清收徒仪式

在周明看来,引名师进贵州,是贵州曲艺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举措。2009年11月,周明专程从成都请评书艺术名家李伯清到贵阳给贵州的曲艺人才开课,为李伯清推荐了9个贵州徒弟,并参加了李伯清的收徒仪式。李伯清在贵阳的收徒举动,一时在西南三省曲艺界成为美谈。

到春黔社传授经验

从孙宝奎远离京城赴贵州,到李伯清赴贵州,贵州曲艺事业在内外因的作用下,呈现出蓬勃的气象。近些年,周明多次到“春黔社”等曲艺社团,鼓励和指导年轻人。“春黔社”是西南首家民间相声小剧场,2009年创立至今已有12来个年头。“‘春黔社’的蕴意就是‘贵州的相声’,希望能给贵州相声的发展带来新的春天。”周明说,贵州相声第一人是殴少久,他在抗战时期就把相声带进了贵阳,创作演出了很多抗战相声,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相声艺术家。他对相声有大爱,没有门户之见,对他的进步特别关心,无私传授技艺,还给他讲了很多贵州相声的人和事。

2020年与相声名家李金斗(左)在贵阳

“贵州的曲艺经历了几代艺术家的努力,许多艺术家将一生奉献给曲艺事业。”周明对新时期的贵州曲艺寄予了厚望,他希望今后的曲艺艺术家能传承老艺术家们的精神,创作出更多与时代合拍、具有地域特色的好作品,在表演上精益求精,将贵州曲艺带向更宽广的舞台。

>>>>>>>>>>

天眼27°提问

曲艺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天眼27°:贵州相声历经起伏,如今仍顽强地在贵阳这座城市生存、发展。您怎么看现在的贵州相声?

周明:当下贵州有一批年轻人,执着于相声,这令人感到欣慰。比较突出的是“春黔社”,几个来自不同省份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写相声,说相声,产生较好的影响。作为民营社团,“春黔社”依靠相声生存,精神难能可贵。“春黔社”不仅是创演,在传承方面还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收了一批徒弟,这个社团有着严谨的师承关系。受到“春黔社”的带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仅喜爱相声,也参与到振兴相声的队伍中来。在这几个城市当中,六盘水、遵义、安顺等都有相声社团,他们又创又演。他们的相声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他们创作的作品接地气,有时代气息,有贵州风韵。

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图为周明驾驶三轮车帮助农民群众拉稻谷

天眼27°:您和重庆的李伯清先生是至交,他在贵阳收徒时,您曾参加收徒仪式。您认为李伯清的散打评书和相声是怎样的关系?

周明:在西南,李伯清先生的散打评书影响很大。其实他的散打评书在语言、表演上,同样也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散打评书和相声在艺术上是相互交融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所以不存在嫁接的问题,李先生独创的散打评书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曲艺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融合一些其他曲艺形式的精华进去。一句话,曲艺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是一成不变。

栏目策划/李缨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图/受访者提供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怡

编辑/赵相康 胡岚

实习生 任梦娟

编审/李缨 施昱凌

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