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

借“挑战杯”东风 助力学校科创工作再上新台阶——专访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令狐彩桃

2023-11-02 22:28:33 作者:王姗姗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揭榜挂帅”专项赛比赛现场,本届“挑战杯”累计有21家单位发榜。组委会供图
贵州大学始终坚持把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为主责主业,持续激发广大青年投身科创报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广大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组织动员广大青年不断攀登科技高峰。
统筹部署,精心谋划,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承办工作
本届“挑战杯”国赛于10月27日-31日在贵州大学举行,这是我校历史上首次承办国家顶级赛事,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承办本届“挑战杯”作为学校2023年“十大实事”列入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成立“挑战杯”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3个工作组,校领导一对一联系指导,统筹整合各部门、各学院资源,举全校之力筹办赛事。
全校上下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提早谋划、工作前置,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此次赛事筹备工作安排部署之中,上下联动、内外协同,各项筹备工作有序推进。今年5月至今,完成了“挑战杯”竞赛系统招投标工作;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了第十八届“挑战杯”主题口号、会徽、吉祥物、主题歌等954件作品,经过层层评选,最终推荐44件作品作为第十八届“挑战杯”VI入选作品和入围作品,其中,入选的吉祥物与主题曲均为贵州大学师生的作品;分别制定了竞赛主赛道、黑科技展示活动、红色专项活动的校赛方案和国赛资格审查方案,“揭榜挂帅”专项赛终审答辩赛事方案等;面向全校招募了174名研究生志愿者和43名教师志愿者进行主赛道、黑科技赛道和红色专项赛道的资格审查工作,高质量完成了主赛道1752项作品、黑科技赛道2615项作品、红色专项赛道2302项作品的资格审查工作。
学校积极建立与团中央、团省委、教育厅、省市区相关部门及其他高校的沟通协调机制,保障信息渠道畅通,信息传递准确、及时。各相关责任单位陆续派遣联络员到贵州大学集中办公,通力合作、群策群力,高标准、高规格、高水平做好筹备工作,确保此次竞赛顺利圆满。
充分认识承办“挑战杯”大赛对做强贵州大学、推动贵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挑战杯”竞赛自1989年举办以来,已从最初的一件事情、一个项目,成长为一份为国家培育创新人才的事业,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聚、挖掘了大量学生科技创新作品,激励、培养了大批科技、教育、经济等领域的杰出人才,促进了青年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
我们充分认识到,承办本次“挑战杯”赛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3个“大”。一是讲好贵州精彩发展故事的“大舞台”,这是面向全国推介贵州的窗口,无论是参与筹备工作的每一个人,还是我们迎来的院士、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上千所高校的师生,都能在这个大舞台上看到贵州的精彩故事,感受多彩贵州的温度和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布局中,贵州向前发展的力度。二是引领贵州高校学子参与科技创新的“大平台”,贵州省大中小学共有999.76万名学子,其中高等学校有93万名。无论是各个专项赛的展示,还是开闭幕式的呈现,乃至相关创新成果的转化,都将引领全省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而这正是特色教育强省的重要路径。三是激活全省科创动能的“大赛台”,省领导来我校考察调研时对“挑战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团省委、贵州大学举全力推进落实参赛、办赛等各项工作,从参赛数量、项目品质,到“揭榜挂帅”专项赛等成绩的取得,都充分激活了我省青年学子的科技创新动能。
用好“挑战杯”重要品牌,持续推动科技创新
“本届赛事是一场‘科技感、贵州范、青年味’十足的竞赛,让具有34年历史‘挑战杯’的‘磁性效应’愈发凸显,又一次在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阵地战中吹响青春冲锋的号角。”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寄语当代大学生。
“挑战杯”竞赛首次落户贵州,我们借助地方资源和力量,举办了“贵州缩影”观察活动、“中国天眼”FAST邀请活动等专项赛事,终审决赛期间还举办了“青春遇见数谷”“多彩贵州之交通巨变观摩活动”等地方特色活动,有机融合了红色、科技、青春及贵州元素。
广泛动员,精心打磨,竞赛成绩再创新高。我校在“挑战杯”国赛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学校举办了21场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线下宣讲动员会,实现学院全覆盖,各学院党政领导齐上阵,现场听众达1.8万余人次。校领导和学院领导还纷纷做出表率,亲自指导项目,为青年教师树立良好榜样。
宋宝安院士亲自率队指导的项目《20%噁唑砜类悬浮剂的研发与应用》在“揭榜挂帅”专项赛擂台赛中夺得擂主,项目团队横扫千“菌”经过上百次实验,创制出绿色农药20%噁唑砜类悬浮剂的杀菌剂,助力绿色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实现农药减施增效。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余压芳指导的《千村寻 文化兴——西南山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保护传承困境调查与复兴策略》项目荣获主体赛特等奖。项目团队对西南地区的百余个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踏勘调研走访,对每个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进行资料收集与梳理,旨在通过对文化空间特征、类型的识别与解析,挖掘文化空间濒危的成因和对社会的影响,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利用的有效途径,推动文化空间从“隐”到“显”,从“损”到“靓”的蜕变,让文化空间成为助力村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之钥。
全策全力,为人才创新提供全方位保障
为营造“人人会闯、人人会创”的校园科创竞赛氛围,学校成立了385人的双创青年导师团,校长带头表率,成为第一个报名导师,成立1100人的“双创”青年突击队,激励广大师生长效性、常态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我们每周开设两次‘双创精品宣讲课程’,通过邀请‘挑战杯’优秀获奖学生团队、双创青年导师团导师、校外导师等进行宣讲授课并传授经验,让广大参赛同学从中获取经验,从而更好打造自己项目作品,争取拿到更出色成绩。”双创青年突击队团长李鑫正说。
我们还将“挑战杯”等龙头赛事作为衔接第一、第二课堂,塑造青年创新精神,培养青年创业意识,提升青年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积极推动科技知识的学习与传播,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在大学生中营造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参赛项目质量,提高大赛成绩,学校拟定了《贵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和奖励办法(修订)》,对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第二课堂学分置换、评优评奖、课程免试及加分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说明;对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工作量认定、资助经费等方面也做了明确的规定。
校团委、教务处、科技园等多部门加强联动,聘请校内外导师,加速学生科技成果孵化,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联动的科技创新合作生态。学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创业学生企业提供优惠服务,设立600余万创业种子资金为园区优质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扶持。近3年,大学生企业获得知识产权143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实用新型专利35件,注册商标27件,软件著作权58项。带动就业1176人,其中博士28人、研究生164人、本科生687人,大专学历157人、中专学历140人;接受应届毕业生创业就业145人;接纳大学生、研究生实习人员600余人。
进一步推进校企融合,引入市场资源,深化创新育人,形成校园培育和社会检验的育人闭环。已推进茶文化进校园创业项目——甲秀茶、贵州溪山文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筹建运营。
获得主体赛特等奖的《基于水为分散介质的新型绿色悬浮剂,助力农药减施增效》项目团队历时两年,潜心钻研,以水为分散介质,通过筛选助剂种类及占比、理化性质检测、作物安全性评价、田间药效试验等,开发了10%介离子杀虫剂的绿色高效水基化悬浮剂。目前,团队开发的10%介离子杀虫剂水悬浮剂已在湖南、湖北、广西、江苏等地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稻飞虱防效优异,田间防效达90%以上,较传统药剂提高30%—40%,使用量减少了3-5倍,且该药剂对环境友好,项目成果已开始启动登记程序。
加强项目培育,团队跟踪指导,完善创新创业机制。学校组织专家团队对优秀项目进行进一步指导打磨,依托学校学科资源优势和学术平台,通过“1+2+N”模式,即构建“双创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团队,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培育孵化项目,形成长效性、常态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通过“挑战杯”竞赛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让同学们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推动形成实践育人路径: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项目落地孵化,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实现项目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接下来,贵州大学将继续以“挑战杯”为契机,持续激活学校创新创业竞赛氛围,推动形成长效“创新创业”竞赛育人机制,发挥团组织优势,将学生、师资、项目、平台等资源深度融合,推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姗姗 记者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分享: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