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素有“非遗之乡”的美誉,拥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与鸟笼编织技艺便位列其中。近年来,丹寨县不断求新求变,深入挖掘“老技艺”的“新路径”,通过“文旅融合”与“创新设计”,让传统非遗焕发出新的光彩。
王永霞的丹十二蜡染工作室(徐鑫缘 摄)
在丹寨县龙泉镇的一家蜡染工作室内,传承人王永霞正专注地为文创产品绘制图案。游客们在她的引导下认真描摹,她从执蜡刀的手势、绘制手法到图案,都耐心地向游客讲解,沉浸式体验传统蜡染技艺的独特魅力。
王永霞是丹寨县蜡染技艺县级传承人,今年已是她与蜡染相伴的第八年。为了让蜡染技艺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她于2020年创立了“丹十二工作室”,在坚持绘制传统纹样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开发了相机包、手提包、手机挂链等形式多样的蜡染文创产品,同时创新采用密蒙花等植物作为染料,制作出了多姿多彩的染制品。
“除了蓝底白花的蜡染之外,我还做了其他的颜色,比如薯莨染、柿染等,我也很期待这次的非遗周能把我们自己的衣服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王永霞说。
王永霞正在做柿染(徐鑫缘 摄)
除了苗族蜡染,鸟笼编织技艺也是丹寨县最具代表性的非遗之一。位于丹寨县龙泉镇的卡拉村,是远近闻名的“鸟笼之乡”。以往,村民世代以制作鸟笼为生,随着时代发展,他们不断推陈出新,将鸟笼“玩”出了新花样。
“我是从2005嫁到卡拉村来就一直跟家人一起学做鸟笼,至今已经有20年了。学习鸟笼最大的收获是传承了这门技艺,而且我们把鸟笼这门技艺转化创新成一些鸟笼灯罩、书架、耳环等一些工艺品、装饰品。”丹寨县鸟笼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王秋说。
王秋正在编织方形鸟笼(徐鑫缘 摄)
小小鸟笼在王秋手中千变万化,但如何让它们走出村寨仍是一道难题。敢于创新的她,想到与旅游业融合,按照游客需求精心打造了鸟笼研学深度体验课程,每年前来体验这项技艺的游客平均累计达到了上万余人次。
作为丹寨县远近闻名的鸟笼编织技艺,纯手工打造鸟笼书架、鸟笼灯罩、摆件等精美工艺品也将在9月16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活动中亮相,为这场非遗盛宴增添色彩。(来源:丹寨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运营单位: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黔ICP备12003314号-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